本文轉自:人民網-浙江頻道
1月18日,在臺州路橋蓬街鎮小伍份村紅旗糧倉,一場暖意洋洋的“臺州味迎兔年·非遺陪你過大年”活動就此展開,蓬街鎮村民相聚古式院落中,跟隨非遺傳承人一起印染藍印花布、制作布貼畫,在非遺文化中體驗別樣的臺州年味。
張秀潔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成品,向村民們展示。蓬街鎮供圖
院落中,路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秀潔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成品,向村民們展示。“要慢慢地貼上,嚴絲合縫,布貼畫才會顯得精致。”她細心講解、耐心指導,讓村民們在親自動手的沉浸式體驗中,通過臺州市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路橋區非遺布貼畫,感受到充滿臺州味道的春節氣息。
“馬上就過年了,今天特地準備了玉兔迎春布貼畫、揚眉‘兔’氣藍花布,希望帶著大家來一場特色文化和春節氣息的‘雙向奔赴’。”張秀潔介紹,非遺工藝產品的主題不能局限于舊題材,要在充分理解當代民俗風情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才能擊中當代人的心,迎來新的生命。她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文化命脈,讓傳統瑰寶在時光中細水長流。
村民們展示自己做好的作品。蓬街鎮供圖
“布貼畫一直是路橋的文化驕傲。”蓬街鎮綜合文化站站長王櫞莉介紹,希望邀請村民一起體驗臺州特色非遺文化,讓村民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更好地感受臺州民俗,品味臺州文化,對家鄉多一份歸屬感。
活動結束后,村民羅霖笑道:“這場活動很有趣,我會把我做的布貼畫帶回家,介紹給親友,為傳承家鄉非遺文化出一份力,也讓我的春節增添一份屬于家鄉的年味。”(曾智鴻)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