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江文化觀察:“90后”非遺傳承人尊重傳統擁抱創新
“宋瓷夢華”——青瓷沉浸式交互藝術展上,參觀者拍攝青瓷作品。 傅飛揚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1日電(傅飛揚 張亦汝)“這次展會我帶了一件哥窯黑胎的直頸瓶,瓶身上黑色的叫‘鐵線’,金色的被稱為‘金絲’,外側一圈呈銅褐色的叫‘直孔’,高溫燒成之后瓶身還會有一種深紅色的、類似于鐵的顏色。”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五屆世界青瓷大會(下稱:青瓷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站在自己的作品旁向記者介紹時,“90后”青瓷匠人季冬顯得有些羞澀,但真正談論起作品的設計理念,他又充滿了自信與熱情。
據了解,“宋瓷夢華”——青瓷沉浸式交互藝術展是本屆青瓷大會的亮點之一,包括季冬在內,60位“80后”“90后”浙江省級、麗水市級大師和優秀年輕藝人的80余件青瓷作品一并展出,寓意青瓷文化“薪火相傳”,也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和視覺、聽覺、觸覺的全方位感受。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首個入選的陶瓷類項目。中新網記者觀察到,“90后”青瓷匠人已成為青瓷文化傳承、發揚的生力軍,而“傳承”二字,是他們最常提起的話題。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年輕人,作為年輕一代,我是以傳承和弘揚的心態來參加本屆青瓷大會的。也希望能借此契機,增長一下見識,向前輩們多學習學習。”季冬介紹說,一開始接觸青瓷是覺得好玩、神奇,想要知道為什么一塊泥巴能變得如玉般美麗,“隨著深入學習、研究,我開始覺得生活離不開瓷器,日常生活中的餐具、茶具等器皿,點茶、插畫等技藝都有瓷器的身影。”
徐星的青瓷作品。 傅飛揚 攝
在“90后”青瓷匠人蔣濤看來,手藝人首先是要致敬傳統。“一直以來我都在創作中遵循‘在傳統中尋找變化,在變化中尊重傳統’的原則,并以此告誡自己規規矩矩做人,規規矩矩做器。”他說。
此外,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讓青瓷文化走向世界亦是年輕青瓷匠人們關注的命題。
“龍泉青瓷不僅非常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而且與世界是接軌的,在‘海上絲綢之路’有它的身影。在一些外交場合,龍泉青瓷也會作為禮器被贈送給他國領導人。”有兩件作品參展的青瓷匠人徐星對中新網記者說。
據了解,季冬的作品多傾向于傳統器型。可盡管如此,對于青瓷的創新,他認為自己不能置身事外:“在創新上,我認為可以將龍泉青瓷與當代生活相結合,把常規設計與身邊事物相融合,比如制作青瓷咖啡杯、青瓷文創產品等。”
除上述幾位年輕青瓷匠人外,劉浩、季資美、施振強等知名“90后”手工藝人也通過他們的作品致敬傳統,傳遞寓意,努力使龍泉青瓷成為傳播宋韻文化、瓷器文化的載體。可以預見,“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龍泉青瓷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山州非遺展示《匠人匠心》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兩集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厚實的火草被,精美的水竹花傘,奇巧的文山根雕,不僅是滇東南百姓記錄生活變遷的方式,也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在言傳身教中
題:廣西匠人“復活”失傳百年侗家樂器但梁治榮從父親口中得知,有很多古老的侗族樂器已失傳,有些甚至失傳上百年。但由于制作工藝僅依靠口口相傳,很多侗族樂器因此而失傳,其“復活”之路并不好走。在梁治榮看來,民族樂器的創新需遵循傳統技法,但最終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