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意義深遠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進校園成了近些年較為普遍的做法。多年以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從最初的僅注重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層面,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深入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青少年中間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非遺進校園”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當前我國非遺傳承現狀,總體上并不樂觀。在現代性的映照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非遺似乎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不少非遺項目普通民眾知之甚少,遑論傳承發揚。某些令人嘆為觀止、精美絕倫的非遺項目被人們所忽略,有的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
從發展的眼光看來,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身上所蘊含的創造未來的力量無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持續開展及其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不僅有助于廣大青少年認識非遺、增強保護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進非遺進一步發揚光大。而事實上,“非遺入校園”讓非遺有機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學習生活,實現了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非遺、熟悉非遺,更實現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繼承與發展。
“非遺進校園”是個借力升級的過程。在校園文化中,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環境,讓非遺進入更大更廣闊的知識系統,被觀照、被融合、再生成、再發展,從而開拓它們無限多樣的可能性,這種“民間派”與“學院派”之間的互動與交融,可以更好地推動理論與實踐、現代與傳統的深度融合;更進一步地說,我們要重視對非遺的保護以及對這些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但無論是保護還是創造性轉化,跟校園文化的銜接都很有必要。再者,非遺的持久魅力在于影響未來。“非遺進校園”把非遺保護傳承納入當前我們主流的教育體系和架構之內,賦予非遺鮮活而持久的機制性生命力,不僅有利于非遺的發展壯大,更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
無可否認,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覺。非遺不應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幾行陌生名錄,而應是鮮活地存在于人們日常用度和體驗當中,使其能夠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化精神底座的豐厚土壤,這也許才是“非遺進校園”的深意所在。
來源:搜狐《華景研學》
編輯:余新平
校審:彭志燦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這是海淀區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的活動之一,5位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向小學生們傳授非遺技藝。該校多個學生非遺社團展示了學習成果。目前,海淀區已實現非遺進校園全覆蓋。石油附小校長夏明霞表示,該校作為非遺傳承基地校,將持續把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激發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