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鼓子表演能鍛煉身體,最重要讓更多人了解家鄉(xiāng)民俗文化。”正在練習此項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四壩鎮(zhèn)九年制學校學生董超說,希望以后成為非遺傳承人,在非遺文化的傳承增添少年力量。
武威位于甘肅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曾經是絲綢之路要沖,史前文化、邊塞文化、絲路文化、涼州文化等交匯融合。被稱為“西部鼓魂”的攻鼓子為流傳在武威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距今有上千年歷史,是當地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圖為航拍攻鼓子陣型1月下旬,記者在四壩鎮(zhèn)九年制學校看到,操場上學生們同敲一個鼓點,節(jié)奏統一,步伐一致,進退開合、旋轉如風,將攻鼓子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校園的“風景”。
該校校長蔡延說,將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率先開設攻鼓子等一系列以本土文化資源為特色的校本課程,旨在弘揚傳統民俗文化。
蔡延說,有一次讓學生表演攻鼓子,體驗傳統技藝,沒想到現場效果特別火爆,萌生了非遺進校園的想法。開始時家長不理解,擔心影響孩子學業(yè),有部分老師持旁觀態(tài)度,對學校課程開發(fā)熱情不高。
有一位學生從不主動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學校開展民間藝術活動后發(fā)現他特別喜歡攻鼓子,能很快掌握多種舞步和節(jié)奏,還可以從老師提供的范例中找出規(guī)律,自己編出陣法。當他成了攻鼓子小能手,常常得到老師和同伴的稱贊,使得他自信心倍增,漸漸地變得開朗,學習也更努力。
這事給了蔡延繼續(xù)在學校傳承攻鼓子的決心。農村條件受限,通過觀看視頻“有樣學樣”,后期聘請非遺傳承人授課。現在,攻鼓子課程作為特色教育貫穿在學校體藝與美育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藝術活動促進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學校決定每周五開設兩節(jié)攻鼓子校本課,做到時間固定、形式固定、指導教師固定,并采用小組合作、團隊訓練的方式,實現常態(tài)化和全員化,在全校進行推廣普及。
蔡延認為,重復的練習增強了學生的協調性和靈敏性,形成耐心、自信、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魅力后,提高了青少年的非遺保護意識。
在“攻鼓子”藝術的熏陶下,學校還成立了書法、二胡、國畫等藝術社團,開設了校本課程,并形成了較為完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校本課程綱要》等制度。
非遺進入學校課堂,青少年為非遺發(fā)展注入新鮮力量,讓身為攻鼓子傳承人和學生教練的楊門元很是欣喜。他說,通過傳承攻鼓子,增強學生對非遺的認同,培養(yǎng)潛在的非遺傳承人。
據了解,近年來,武威為推動非遺保護出臺多個扶持政策,以展示展演為抓手,搜集整理為措施,培訓培養(yǎng)非遺項目傳承人為重點,取得豐碩成果。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1項,25個非遺傳習所得到掛牌保護。武威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默默展現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jié)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jié)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jié)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xù),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tài)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