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20日電(記者郭軼凡、吳思思、黃浩銘)鏡頭中,一張紙、兩把剪刀、三五分鐘,巧手翻飛間一只憨態可掬的福兔窗花便剪好了;鏡頭外,工作室里的香囊、服飾、紙傘等剪紙文創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把這間算不上寬敞的農家屋擠得滿滿當當。
鏡頭里的人是羅華清,兔年新春將至,這位出生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思平村的剪紙藝人,同往年一樣拍下了生肖剪紙教程,向觀眾傳遞祝福的同時,她希望“仫佬族剪紙能被更多人看見”。
1月16日,在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思平村小稔屯,一名民間剪紙藝人在進行生肖兔剪紙創作。 新華社發(廖光福 攝)仫佬族剪紙技藝由仫佬族群眾代代相傳,以日月、花鳥、魚蟲、勞作場景等農業生活主題為主,造型古樸、簡潔、風趣,兼具夸張性、幻想性、寫意性等特征,極具民族特色。2018年,“仫佬族剪紙技藝”入選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羅華清正是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
羅華清家是遠近聞名的手藝人家,“逢年過節本村外村的都排隊過來等我家的剪紙和刺繡”。自記事起,她就開始跟隨母親與外婆學習剪紙技藝,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藝學習過程不用畫圖,也不靠筆記,全憑一雙眼觀察。
“畫面都在心里,像這個兔子我腦子里就有上百種形態。”羅華清說。在仫佬山鄉長大的她看山、看水、看花鳥魚蟲、也看田耕布織,把所見所聞都剪在了作品中。多年過去,羅華清練就一身絕活,凡是她看到的景象,都能剪個八九不離十。
起初羅華清并沒有把剪紙當作事業。“當時想可能很難靠剪紙謀生,就去柳州做生意了。”靠著堅持和努力,她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人雖在外,她始終惦記著家鄉和剪紙手藝,讓她決定回鄉的是母親臨終時的一席話,“她說,我們家的剪紙手藝不能丟”。2014年,羅華清回到家鄉,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沒有教材、沒有圖樣,該怎么把這項技藝傳下去?羅華清最開始想到的就是靠自己教,“我們仫佬族剪紙學精難,但是入門容易,我教學校老師,老師就能教給學生,這樣就傳下去了”。
1月16日,在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思平村小稔屯,民間剪紙藝人展示自己的生肖兔剪紙作品。 新華社發(韋如代攝)借助當地政府組織的“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民族文化推廣活動,她開始了剪紙教學之旅。按家里人的話說,“她不是在上課,就是去上課的路上”。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她毫無保留地將剪紙方法技巧教給學生,慢慢地也收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徒弟。
雖然對仫佬族剪紙感興趣的人變多了,可由于賺不到錢,村里老鄉的積極性卻始終不高。“真正把手藝留下來給更多人知道,還得靠產業。”
2022年,羅華清開始探索把剪紙作品做成文創產品,并在當地的旅游景區售賣,極具民族特色的剪紙圖案飾品獲得了游客的喜愛。
看到剪紙還能賺錢,不少村民撿起了已放棄多年的老手藝,在春節前自發組織“白兔迎新春”活動。羅華清信心更足了:“新年我就想多接點訂單,把我們整個村都帶動起來,讓村里老鄉多一筆收入,也讓我們仫佬族剪紙更‘出圈’。”(參與采寫:程睿澤)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