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燕趙晚報
■非遺進社區,臺上美,臺下歡。 記者 杜慧 攝新春臨近,坐落在虹光街10號的河北省群眾藝術館內,“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非遺年貨市集紅紅火火,該活動由新華區西苑街道校園社區聯合轄區紅色聯盟單位河北省群眾藝術館舉辦,居民在多彩的非遺文化中感受濃濃的家鄉味。
年貨市集匯集眾多非遺文化、傳統民俗、特色文創以及精品年貨商品,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樣樣齊全。其中,最吸引人的有正定崩肝、劉家鹵雞,無極張氏蒸碗,井陘煎餅、粉條,靈壽腌肉面(南紀城鹵肉制作技藝),滄州驢肉火燒、田氏姜糖……這些舌尖上的非遺之美不僅入眼,更入胃入心。
“我是井陘人,在這里看到我小時候過年吃的特色美食,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在熱鬧的年貨大集上,王女士顯得特別興奮。
在非遺文化體驗區前,擠滿了躍躍欲試的小朋友。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6歲男孩可樂正饒有興趣地嘗試制作武強年畫。“全家一起在家門口逛非遺年貨市場,讓孩子體驗中國傳統春節的熱鬧,感受咱們燕趙非遺文化的魅力。”家住虹光街居安嘉園的可樂媽媽笑著為這場家門口的非遺文化大餐點贊。
活動期間,還邀請到戲曲名家輪番登臺表演河北梆子、京劇等。校園社區黨委書記王麗燕告訴記者,此次活動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讓群眾在家門口逛大集體驗年味兒。2月4日、5日還將舉辦非遺展覽展銷,屆時,歡迎大家來嘗鮮。(記者 杜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