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黔西:竹編手工傳文化 非遺項目進校園
“我們把竹條排列好,第一條緯材以六上二下編織,第二條用五上三下,第三條緯材以四上四下,第四以三上五下,第五以六上二下編織,即成梯形步階式圖案,以五條緯材為單位,依序增加編成……”
11月7日,在貴州省黔西市雨朵鎮雨化小學,學生正圍聚在一起,手拿一捆捆竹條,跟隨老師學習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工藝。
課上,學生們一邊認真看著示范,一邊將經過處理的竹條按照所學的工藝纏繞、交叉,老師也在一邊手把手地仔細指導。不一會,一個個竹簍、竹筐、竹簸箕的雛形就被編織出來??粗约旱膶W習成果,孩子們臉上滿是難掩的興奮。
據了解,近年來,黔西市雨朵鎮雨化小學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傳統竹編進校園活動,提升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美術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技藝,感受傳統非遺文化魅力。
“我們開展非遺進校園,是從2018年開始,主要依靠學校內的雨朵鎮鄉村學校少年宮,除了竹編課程還有陶藝等項目,這些項目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雨化小學校長羅春告訴記者,在竹編方面,學校以校內精通竹編的教師為引導開設課程,傳授竹編手藝;在陶藝課上也邀請了當地陶藝藝人、熟練工人來到學校教授師生陶器的塑形、燒制等課程。這些非遺課程得到了當地政府與關工委的關注,并在資金、器材上為少年宮開展此類活動提供了支持?!艾F在相關非遺技藝課程我們每周兩次,以社團形式開展,全校各年級學生皆可參與。除非遺項目之外,社團還包括還有體育、書法等。”
“我從小就跟著我父親學習竹編工藝,對它有一種熱愛。此次在學校里擔任非遺竹編的授課工作,除了學校非遺進校園的工作要求之外,我也希望盡我所能,將工藝與熱情傳遞給孩子們。”負責帶領孩子們學習竹編的雨化小學教師張言告訴記者,他除了講解教授工藝外,還會在課前花費兩三個小時對學習竹編所用的竹條進行初步處理?!皩W生們普遍對這一技藝有著很大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只要有了了解學習的興趣,我們就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感受到傳統非遺技藝、文化的魅力,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傳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穎羿
編輯 何濤
二審 楊韜
三審 田旻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