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竹編文化 傳非遺技藝——記袁花分宮花溪少兒社團走進非遺活動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自古以來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它堅韌、頑強、筆直向上,正因此,人們將它作為材料制成了許許多多的竹編制品。傳統的竹編工藝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被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為了激發青少年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推進竹編技藝的學習和傳播,12月10日,市青少年宮袁花分宮(袁花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組織花溪小記者團和花溪少兒書畫社開展了“探竹編文化 傳非遺技藝”花溪少兒社團活動,帶領大家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
本次活動中我們邀請到了袁花鎮竹編工藝傳承人蔡甫良老師為社團成員們講解常用竹編的基本方法:通過一挑一壓,來完成簡單的竹編工藝品。在這一挑一壓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竹編的獨特魅力。
了解了基本的方法后,成員們在蔡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竹編船的制作。
漸漸的成員們手中的一艘艘小船開始展露風貌……
博大精深的竹編文化伴隨著簡單有趣的動手過程,激發了青少年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傳統非遺技藝的神奇魅力。傳統工藝的延續,靠傳承,更靠傳播。在指尖和篾條的起落間,將竹編文化進行傳承。
(文/馬文維)
這些你會感興趣
1. 海寧市中小學美術新課程專題培訓暨《潮·美育》項目化美術特色課程展示活動圓滿結束!
2. “紅心向黨·匠心育人”海寧市第十屆少兒模型比賽圓滿落幕!
3. 喜報|青少年宮學員在非專業級軟件能力認證 CSP-J/S中喜獲佳績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