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氏竹編”創辦人劉嘉峰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千年前,從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下此句,借用竹歌頌風雅高節。這其實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蜀地居民與竹子的不解之緣。四川不僅盛產竹子,竹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四川渠縣是古賨人國都所在地,傳統的竹編手工藝在此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當然,來自渠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嘉峰也不例外。
7月18日,一場名為“竹之端方編之美所”主題沙龍活動在成都方所舉行。值得一提的是,此為方所開展的“手藝里的詩意”巴蜀非遺作品展系列的首場活動,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氏竹編”創辦人劉嘉峰,以及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江來到了現場,共話傳統手工藝的未來,也讓大眾更加深入了解非遺是什么。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江
說到竹編,自然少不了劉嘉峰。祖上三代都是竹編匠人的他,從六歲時就將人生與竹編僅僅捆綁到了一起。1972年,劉嘉峰受“提花織物”織造原理的啟發,首創了提花竹編工藝法,被列入《中國技術成果大全》。此外,他還將立體竹編與平面竹編字畫方法相結合,首創了一種新的瓷胎竹編樣式——提花瓷胎竹編。又在2008年,劉嘉峰所創立的“劉氏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竹編作品《維摩演教圖》
竹編作品《心經》
除了瓷器,劉嘉峰的代表作品中,更少不了各式以書法與繪畫為題材的竹編工藝品。用一雙巧手,經過30多道手工工序,將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竹絲“繪制”成一幅幅“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竹篾丹青”。在現場,就展出了一幅用竹編制成的《維摩演教圖》,其中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神態自若。倘若不是明寫著,很難想象這是用竹子編織成的作品。此外,還有竹編作品《心經》,將竹編這一工藝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談到傳統技藝,肯定繞不開其的傳承問題。在崇尚“快”的當下,一切信息與消遣更新換代愈發頻繁,而非遺技藝如何適應快節奏的社會?劉嘉峰說:“我們收集了幾百種竹編的編織方法,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些手藝。去年,我們在文殊坊的竹編體驗館面向年輕人舉辦了一系列線下體驗課,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課程了解竹編、喜歡上竹編。手藝的傳承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傳承。”
與此同時,作為“劉氏竹編”的傳承者,劉江也在現場分享著自己的感悟。“非遺之所以需要被重視,客觀層面說,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不被人需要。我們要做的是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大眾的必需品。非遺最珍貴的是手工藝的溫度,而這種溫度是人給的。”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