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衡陽1月22日消息(記者張志誠 通訊員劉石朋 陳瑤)“蛇盤兔,代代富。”劉丹舉起才剪好的作品向記者展示。燈光透過大紅剪紙的鏤空向外發散,作品正中的吉兔被紅潤的光環籠罩,萌萌的大眼睛一閃一閃。劉丹介紹,這幅作品包含的寓意是幸福、如意、富裕、吉祥,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剪紙藝術家展示兔年剪紙新作品(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湖南省常寧市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劉丹為該市剪紙學會會長。用剪紙藝術作品謳歌偉大時代,寄托美好愿景,一直是該市剪紙藝術家和愛好者的傳承。每到傳統節慶前夕,當地剪紙愛好者會集聚她家學習新的剪紙技巧和構圖布局,集思廣益創作一幅幅大紅喜慶的剪紙作品,用非遺文化烘托濃郁中國味。
剪紙愛好者剪吉兔(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剪吉兔(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資料顯示,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剪紙作品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專業人士介紹,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泛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6年,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中國剪紙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貼吉兔窗花(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據了解,剪紙在常寧市民間遍地開花已有500余年歷史。常寧剪紙,既繼承發揚了傳統剪紙技藝,又吸納了版畫、年畫的表現形式和黑白灰處理手法,既有剪紙、刻紙,又有粘紙,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魅力。
劉丹說:“家家戶戶剪剪紙、貼窗花為常寧必不可少的迎新年步驟,把一幅幅精美、喜慶的剪紙貼上門窗,讓新年更溫馨,年味更濃。”
非遺剪紙,“兔”報吉祥。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