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版書法作品。
李紹玉
近年來,有一個“很中國”的熱詞,那就是“國潮”。顧名思義,國是指中國品牌、中華文化,意指傳統;“潮”是潮流,則是將傳統文化與融入新時代的潮流文化,讓傳統煥新。
“隨著‘國潮’概念的興起,傳統文化不斷‘出圈’,非遺的傳承發展迎來新機遇。”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向上游新聞記者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要用好“國潮”元素,不能僅滿足讓非遺“活下去”,還要想辦法讓它“火起來”。
“國潮”興起有利于非遺文化推廣
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李紹玉特地將一幅“書法”作品《砥柱銘》帶進了行李箱。
這幅手書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看似由毛筆書寫,實則卻是用苗繡一針一線繡成。李紹玉說,這幅作品其實就是一次“國潮”與非遺融合的嘗試。
據了解,《砥柱銘》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長8.24米。而她創作的這幅苗繡版《砥柱銘》寬0.5米,長9.3米用好“國潮”元素讓非遺“火起來”,畫心足有8.5米長,幾乎是1:1復刻了原版手卷。
“黃庭堅曾在彭水生活過多年,他寫的《砥柱銘》是我國寶貴的書法瑰寶之一,在彭水也有不少人研究這幅作品,所以我就想著做個苗繡版《砥柱銘》。”
李紹玉說,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繡了上百萬針,最終用苗繡技藝把《砥柱銘》呈現在了9米多長的繡布上,讓傳統書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記者注意到,李紹玉繡出來的字體和題跋與原圖基本沒有出入,就像是一副真正的“書法”作品。
“我把這幅作品帶到北京,就是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讓非遺‘火起來’。”李紹玉說,非遺文化獨具特色,本身就有著非凡魅力。而近年來“國潮”文化熱度不斷攀升,非遺文化蘊含的東方古典美學在各個群體中的影響逐漸擴大,民眾對國潮非遺的認同感也在逐步提升,這對于非遺文化的推廣是個非常好的契機。
用好“國潮”元素讓非遺時尚起來
作為彭水苗繡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幾年,李紹玉多次圍繞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提出建議。
今年全國兩會,李紹玉也帶來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地見效的建議》。
李紹玉認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環,除了要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外,更要考慮非遺的創新融合。
“目前大多數非遺傳承人年齡層主要分布在中老年齡段,其產品仍停留在初始階段或者創新設計不足,產品難以滿足現代人們甚至是即將要成為主力消費的年輕群體。”
李紹玉在調研中發現,面向大眾的非遺相關產品目前比較普遍地存在設計單調、制作簡陋、包裝低劣等問題,可以說是模仿傳統的多,創意創新的少。
“這既背離了非遺的本真性,也影響了普通從業者提高收入,影響了優秀人才的進入和傳承人群的擴大,最終影響了傳承后勁。”
在李紹玉看來,非遺產業亟需提高產品創新設計研發人才,需要更多能夠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設計者了解非遺文化并參與其中。
“比如,用好‘國潮’元素,通過進一步研發設計,在守正中創新,讓非遺時尚起來。”李紹玉還建議,各地盡快出臺符合當地實際的非遺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存價值的同時,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功用,融入現代元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涅槃。
下一篇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