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綢織造技藝、搶潮頭魚、下沙大麥燒傳統釀制技藝、北沙廿四錦、孔鳳春香粉制作技藝……近日,錢塘區公布了3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并為項目保護單位授牌、開展培訓,這也是錢塘區成立以來認定的首批區級非遺名錄。
勇立潮頭、圍墾造陸,在錢塘區這片熱土上,勞動者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無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項目中有北沙廿四錦這樣的傳統體育類,有南沙剪紙技藝這樣的傳統美術項目,杭綢織造、古法豆漿磨制等特色傳統技藝,還有江東小年夜這樣的特色民俗文化。”區社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這個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推動地區非遺傳承,一直是個重要課題。而錢塘區也早已開始了結合自己地域特色的實踐。
“以杭綢織造、古法豆漿磨制技藝為例,絲綢如何從蠶繭華麗蛻變?豆漿如何從一顆黃豆而變得醇香迷人?這些問題在萬事利絲綢博物館和九陽工業旅游基地都能找到答案。錢塘區因地制宜,借助工業旅游基地、保護單位等多元的社會力量,創造了良好的非遺傳承發展環境。”區社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非遺+工業旅游”“非遺+研學”……這樣的模式在錢塘也十分受小朋友和家長們喜愛。“我們的工業旅游基地還為小朋友們定制了小型的石磨模型,小朋友們可親身體驗古法豆漿磨制技藝,在實踐中學習傳承非遺瑰寶。”古法豆漿制作技藝保護單位杭州九陽小家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推動非遺傳承發展,不僅要依靠保護單位,還需找出掌握的核心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續寫錢塘區的非遺項目傳承譜系。
“下一步,錢塘區將重點開展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并且要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錢塘區公布32項區級非遺項目,借助多元社會力量,推動實現非遺可持續發展。”區社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史俊杰 錢塘微融圈 楊寒丑 嚴靚)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