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選法》,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
根據我國實際國情,國務院于2005年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重新做了界定。
這意味著人類已經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深遠意義、重要價值及其所面臨的危險境地和缺乏保護的事實。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變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言語;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
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止到2016年,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9項,是世界上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其中7項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包括: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篆刻、書法等。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