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老一輩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前幾天,藏醫藥浴法申遺成功使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被刷新,突破了40項!
藏醫藥浴法廣泛分布于西藏、青海、云南、甘肅、四川等地的藏區,是藏醫藥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它采用圓柏葉、杜鵑葉、水柏枝、麻黃、叢生黃菊5種藥材制成“五味甘露散”,讓病人通過浸泡在溫熱的藥液中,利用熱能作用,近而達到內病外治、祛病強身的功效。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在家庭中開展使用,適用于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失眠、偏癱、產后風、蕁麻疹、靜脈曲張等各種病癥,為保障藏族民生的生命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11月,藏醫藥浴法入選聯合國非物質遺產項目,成為繼二十四節氣之后,第40項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醫藥浴法的申遺成功,意味著藏醫藥浴法在國際社會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同時也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藏醫藥浴法并從中受益。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除了像藏醫藥浴法、二十四節氣歌等40項被選入聯合國非物質遺產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還有著很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遺憾的是,其中的很多都沒能及時被人們關注,有的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就像鋦瓷、箍桶等等,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能僅通過申遺來保護,而更應該重視并傳承下去!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