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文化新地標非遺傳人新“娘家”
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正式開館
劉鋒宣布開館 胡雪梅出席
瓷博盛會譜新篇,非遺文化煥新顏。
11月9日,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館儀式
在名坊園中國藝術名校創聯基地舉行。
市委書記劉鋒宣布開館,市委副書記、市長胡雪梅,市政協原主席、市非遺協會會長張春萍現場展示著名古陶瓷研究和鑒定專家耿寶昌為非遺館親自題寫的館名。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林蓉,市委一級巡視員劉朝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秘書長羅建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仕木,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曉云,市政協副主席史曉蓮,國家試驗區專職副主任高翔,市政府秘書長江華出席儀式。協會在家的領導寧鋼、江建新、朱丹忱、賴德全、向元華、陳武平,秘書長周鎮清參加開館儀式,寧鋼代表協會宣讀中國非遺協會發來的賀信。
劉鋒、胡雪梅、張春萍、林蓉、高曉云與老一輩非遺傳承人代表黃云鵬、袁世文及主辦方代表張朝博、陳鴻云共同為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揭牌。
林蓉在致辭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非遺館的正式開館,既是國家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最新探索和生動實踐,必將成為弘揚優秀陶瓷文化、展示人文發展成就、體現歷史文化底蘊、講好景德鎮故事的又一重要窗口,提供了非遺保護的“景德鎮樣板”。
在致辭中,高曉云希望非遺館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之心,持續探索非遺傳承保護與時代發展相融合的新路徑,不斷豐富館藏作品和展覽形式,努力打造展陳最齊全、功能最豐富、特色最鮮明的景德鎮非遺文化保護中心、互動體驗中心、傳承交流中心、創新宣傳中心,建成國內一流的非遺展示精品博物館,成為用心用情用力講述china非遺故事、對話世界的特色文化名片。
儀式結束后,與會領導和嘉賓參觀了景德鎮非遺館。據了解,該館由“絲路茶語、瓷國高峰、黨的建設、好戲連臺、器成天下、窯相呼應”六大主題的獨立場所以及非遺生活體驗空間組成,展陳面積約1600平方米。該館正式建成開館,標志著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將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市進一步弘揚千年陶瓷文化,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非遺館的建成為景德鎮帶來了一處文化新地標,也成為了在景非遺傳承人的新“娘家”,得到了業內人士廣泛關注和認可。江西省陶瓷藝術大師邵穎表示,身為當下一名陶瓷工藝人,他將以非遺館開館為契機,積極學習非遺技藝,深耕非遺傳承事業,做好新時代的文化傳承工作。景德鎮厚森青花瓷博物館館長洪丹也表示,非遺館的建成開放展現了當下景德鎮非遺傳承和發展百花齊放的新態勢,他相信在未來日子里,將會有更多更好的非遺作品出現在大眾面前。
此次活動由昌南新區管委會、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市城投集團主辦。
文章作者:余 輝
來源: 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一、雙節同樂:粽香童趣,活力滿溢這場“雙節同樂”活動,不僅讓居民在包粽子、編彩繩中重溫文化根脈,更通過爆米花的甜香、氣球的繽紛、童聲的清澈,構筑起代際共享的歡樂記憶。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