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文化新地標非遺傳人新“娘家”
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正式開館
劉鋒宣布開館 胡雪梅出席
瓷博盛會譜新篇,非遺文化煥新顏。
11月9日,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館儀式
在名坊園中國藝術名校創聯基地舉行。
市委書記劉鋒宣布開館,市委副書記、市長胡雪梅,市政協原主席、市非遺協會會長張春萍現場展示著名古陶瓷研究和鑒定專家耿寶昌為非遺館親自題寫的館名。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林蓉,市委一級巡視員劉朝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秘書長羅建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仕木,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曉云,市政協副主席史曉蓮,國家試驗區專職副主任高翔,市政府秘書長江華出席儀式。協會在家的領導寧鋼、江建新、朱丹忱、賴德全、向元華、陳武平,秘書長周鎮清參加開館儀式,寧鋼代表協會宣讀中國非遺協會發來的賀信。
劉鋒、胡雪梅、張春萍、林蓉、高曉云與老一輩非遺傳承人代表黃云鵬、袁世文及主辦方代表張朝博、陳鴻云共同為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揭牌。
林蓉在致辭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非遺館的正式開館,既是國家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最新探索和生動實踐,必將成為弘揚優秀陶瓷文化、展示人文發展成就、體現歷史文化底蘊、講好景德鎮故事的又一重要窗口,提供了非遺保護的“景德鎮樣板”。
在致辭中,高曉云希望非遺館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之心,持續探索非遺傳承保護與時代發展相融合的新路徑,不斷豐富館藏作品和展覽形式,努力打造展陳最齊全、功能最豐富、特色最鮮明的景德鎮非遺文化保護中心、互動體驗中心、傳承交流中心、創新宣傳中心,建成國內一流的非遺展示精品博物館,成為用心用情用力講述china非遺故事、對話世界的特色文化名片。
儀式結束后,與會領導和嘉賓參觀了景德鎮非遺館。據了解,該館由“絲路茶語、瓷國高峰、黨的建設、好戲連臺、器成天下、窯相呼應”六大主題的獨立場所以及非遺生活體驗空間組成,展陳面積約1600平方米。該館正式建成開館,標志著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將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市進一步弘揚千年陶瓷文化,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非遺館的建成為景德鎮帶來了一處文化新地標,也成為了在景非遺傳承人的新“娘家”,得到了業內人士廣泛關注和認可。江西省陶瓷藝術大師邵穎表示,身為當下一名陶瓷工藝人,他將以非遺館開館為契機,積極學習非遺技藝,深耕非遺傳承事業,做好新時代的文化傳承工作。景德鎮厚森青花瓷博物館館長洪丹也表示,非遺館的建成開放展現了當下景德鎮非遺傳承和發展百花齊放的新態勢,他相信在未來日子里,將會有更多更好的非遺作品出現在大眾面前。
此次活動由昌南新區管委會、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市城投集團主辦。
文章作者:余 輝
來源: 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