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元旦恢復開放,三大新展亮相
1月1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恢復開放。當天,“祭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影戲人間:陜西非遺皮影展”“松納柴器——景德鎮陶瓷柴窯燒造技藝展”三個新展同時免費開放。
“祭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絕大多數藏品為首次展示,內容包含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祖容像。既有典型的波臣派肖像畫,也有文人參與摹繪的非典型性祖容像;有穿著樸素大方的民人,有身著官服的士人,也有受到旌表的女性;既有身著傳統漢人服飾的明人畫像,也有凸顯滿洲民族特色的八旗武官和旗裝女性形象。畫像之間并非全無關聯,既有夫婦,也有母子,秩序謹然,令人肅然起敬。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較為完整的“多羅順承郡王家族祖容像”,自第七世多羅順承忠郡王諾羅布至十二世多羅順承簡郡王倫柱共六代郡王、五代王妃,共計11幅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清代王府祭祖規制,也可通過作品的不同繪制風格了解清代北方祖容像繪制技法和樣式的演變。
“松納柴器——景德鎮陶瓷柴窯燒造技藝展”展出的景德鎮出土的明清殘瓷。景德鎮的千年窯火,燒出了中國陶瓷的燦爛、照亮了世界陶瓷的大道。清代督陶官唐英言:“瓷器之成,窯火是賴”。窯火起于窯爐,窯爐是瓷泥與釉料相融、涅槃重生為陶瓷藝術的母體。了解陶瓷的制成,當從窯爐開始。
展覽中的百余件藝術柴窯作品,是由幾十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教授、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等創作,用“松納柴器”窯爐燒制而成的,展示了當代藝術陶瓷和柴窯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
“影戲人間:陜西非遺皮影展”分為“影跡循蹤”“妝染簇鏤”“騰挪吟唱”“文彩精華”和“光影流傳”五個單元,共展出陜西非遺皮影相關展品約200件。
皮影戲亦稱“影戲”,是原始社會的祭祀歌舞、戰國時期的俳優、漢代的角抵百戲之后中國戲曲的延續。它歷經千年承傳流變,如今仍活躍在我國民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皮影戲集美術造型、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表演技藝于一體,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體系、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學成就,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歲時節令、信仰習俗等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以民俗文化、民間娛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著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念、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圖片來源:中國工美館 中國非遺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