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顧瀟 文/攝)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正在火熱進行中,吉祥物“冰墩墩”圈粉無數,導致“一墩難求”。揚州面塑市級非遺傳承人孟曉紅別出心裁,用一雙巧手捏出十多個非遺版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向過往的游客宣傳冬奧會,為奧運健兒加油鼓勁。
2月9日上午,現代快報記者在揚州古城區的東關街,找到了正在捏制“冰墩墩”的孟曉紅,只見她揪出一塊白色的面團,用手捏一捏就做出了“冰墩墩”圓乎乎的身子,心靈手巧的孟曉紅只靠一根簡單的牛角簽,把面團捏、搓、揉,再靈巧地點、切、刻、劃,栩栩如生的“冰墩墩”就制作完成,吸引許多游客駐足觀看。
孟曉紅告訴記者,“捏制‘冰墩墩’的時候,我觀察了很久很久,力求展現‘冰墩墩’的特點,比如說‘冰墩墩’的臉部色彩,還有它手里的心形。”為了完美展現“冰墩墩”的形象,連眼神、奧運五環和冬奧會標志等細節,孟曉紅都用面塑做了出來。而且,孟曉紅還將“冰墩墩”融入了滑雪、冰壺、跳臺滑雪、冰球、短道速滑等冰雪運動中,制作了各種道具和運動造型。
“‘雪容融’要難做一些?!泵蠒约t告訴記者,“雪容融”的制作過程更復雜一些,它的精細地方也要多一些,最難捏之處是“雪容融”的頭部,整體像一個燈籠,被彩色帶子纏繞起來,頭頂還有一個寶蓋造型,都要用手一點一點捏出來。
孟曉紅出生在面塑世家,從爺爺那輩起就開始捏面塑。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孟曉紅從小就學會了捏面塑的技藝,幾塊不起眼的面塊在她的手里揉揉捏捏就能變得栩栩如生。大學期間,孟曉紅選擇了俄語專業,畢業后做過幾年翻譯。為了照顧父親,也出于對面塑的喜愛,孟曉紅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和父親一起做起了面塑。2009年開始,孟曉紅來到東關街,每天都在向游客們展示揚州面塑技藝。
當天,孟曉紅還帶著她制作的“冰墩墩”和“雪容融”,來到文昌花園社區,教孩子們捏制“冰墩墩”和“雪容融”面塑,她希望通過制作“冰墩墩”和“雪容融”,為中國奧運健兒加油,讓更多人了解揚州面塑這一傳統文化。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4月26日,在山東省重點打造的“齊魯1號”文旅專列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吸引了眾多旅客的目光。兗州古稱魯郡,“齊魯1號”文旅專列,特邀魯郡面塑旅途非遺文化展演,旨在通過“非遺+旅游”模式,讓乘客在旅途中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庇?/p>
非遺文化面塑中秋佳節來臨,羅季捏了這件《嫦娥奔月》慶賀,他說:這件面塑作品塑造了嫦娥奔向月亮時對人間的無限留念。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等,都是面塑常見的表現題材。
崔佳明)揚州“非遺文化月”15日在瘦西湖景區啟幕,當地市民和海內外游客與10多個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古老傳統工藝流程,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民間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