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崔佳明攝
中新網揚州9月10日電(記者崔佳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豐潤的水土養育了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揚州人。在揚州有句俗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揚州的早茶文化,“水包皮”則是揚州的“沐浴文化”。
“代表揚州‘沐浴文化’的揚州搓背技藝天下名揚。”10日,揚州市休閑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說,在2015年揚州《沐浴擦背技術要求及服務規范》正式列為國家行業標準。揚州搓背,已然成為名至實歸的“非遺文化、國標產業、經濟名片”。
圖為揚州搓背的精髓:八輕八重八周到。崔佳明攝
“揚州好,沐浴有跟池。扶掖隨身人作杖,摩挲遍體客忘疲。百茗沁心脾””。清人黃鼎銘形象地描畫出了揚州沐浴“水包皮”閑適自在的生活場景,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揚州搓背的獨特魅力。跟池者,即為搓背人。
據劉廣明介紹,揚州搓背,包含“擦背”“燙背”“敲背”三部分。擦背,以“舒適到位”著稱,講究“八輕八重八周到”;燙背,為古代“十三種燙熨療法”之一種,與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敲背,實質是一種中醫按摩,“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談及揚州搓背的獨特魅力,劉廣明的回答言簡意賅“八輕八重八周到”。“八輕八重”是指:五官輕、額頭重;喉頭輕、四肢重腋部輕、肩膀重;乳頭輕、胸肌重;腹部輕、臀部重;陰面輕、陽面重;內側輕、背部重;無濕輕、有濕重;所謂“八周到”,即耳后、眼瞼、下頜、肚臍、腋窩、陰囊、股溝、手腳丫八處均要輕重有度、搓擦周到。
“‘八輕八重八周到’,就是揚州搓背的精髓所在,亦是從業者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不斷探索提煉,總結而來的絕妙手法。講究輕而有感、重而不疼、輕柔護膚、重按健體等養生保健技巧。”劉廣明說。
“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劉廣明說,2019年初,以傳承、保護、研究、培訓、教學、展示搓背非遺文化為特色的“揚州搓背館”開門迎客,旨在秉承傳統技法、弘揚非遺文化、匯聚行業名師、研習搓背技藝、執行國家標準、規范服務流程、體驗正宗手法、展現城市名片。(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