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旅公共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和基層群眾文化團隊的培育。“十四五”期間,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面向全省開展打造“千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和培育“千支優秀群眾文化團隊”工作,并于日前公布了首批入選名單。11月1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和“新江蘇”客戶端承辦的2021“公共文化服務看江蘇”融媒體采風行正式啟動,讓我們一起走近江蘇“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和“優秀群眾文化團隊”代表,感受其帶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鑫攝影張冬青)揚州,一座擁有2500余年歷史的世界遺產之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揚州人的思想、智慧、生活氣息。傳承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需要保護凝聚著前人智慧的古老工藝、技藝,更需要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果。11月2日,記者在2021“公共文化服務看江蘇”融媒體采風活動中走訪了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和高郵市文化館,看到了非遺文化如何做到了活態傳承。
“我們揚州人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當天上午,在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小劇場內,一段揚州評話《助浴》正在上演,現場既有中老年人,也不乏聽得津津有味的年輕人。市民顧女士抱著自己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觀眾席中聽得入迷,“我們都是地道的揚州人,揚州評話聽著非常親切有趣,雖然孩子現在聽不懂在講什么,但是可以慢慢培養她的語感,領略揚州方言的魅力。”
邗江曲藝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被譽為“中國曲藝之鄉”。膾炙人口的揚州評話、精彩傳神的揚州彈詞、名聞遐邇的揚州清曲、生動逼真的民間說唱等,這些民間曲藝形式薪火相傳、筆墨相承、口耳相授,成為邗江獨特的文化名片。
要讓傳統曲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為了打好這張獨特的文化“名片”,邗江區選擇從“娃娃”入手,積極推進曲藝進校園,近年來先后在西湖小學、蔣王小學、育才西區校分別建立“曲藝名師傳承工作室”,邀請楊明坤、康康等揚州評話名家擔任輔導老師,常態化開展曲藝文化教育,引導更多的少年兒童了解曲藝、熱愛曲藝、自覺地傳承和發展曲藝,并以此豐富校園文化載體,挖掘培養后備曲藝人才。
無獨有偶,在揚州高郵,今年入選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高郵市文化藝術中心,在非遺的活態傳承上也下足了功夫。
高郵是著名的“民歌之鄉”,60多年前,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數鴨蛋》在中南海唱響。2008年,高郵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至今日,在高郵各鄉鎮的田間地頭,當地村民仍然喜歡在農忙時吼兩嗓子。高郵市文化藝術中心為了讓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持續推進高郵民歌進景區、進學校、進機關、進村鎮等進行展示展演,特別是“非遺進運河盂城驛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在今年入選首批“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試點項目”名單。“我們在保護傳承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形式的限制,全方位在景區植入非遺項目,從而推動非遺傳承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群眾生活,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高郵市文廣旅局副局長陳希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入選首批“優秀群眾文化團隊”的高郵市舞加舞藝術團也為非遺傳承積極助力。團長盧雪介紹,這支年輕化的隊伍常常以高郵民歌為伴舞,創編各類文藝節目去到基層演出,據悉每年演出達近百場。
如果說進校園、進景區、進機關、進鄉鎮是讓非遺“走出去”的積極舉措,那么,平臺和陣地建設則是讓非遺“留下來”的一項重要工作。高郵文化館設立了“高郵民歌傳習所”,增強公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高郵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楊旭娟告訴記者,如今高郵活躍著一批年輕的民歌手,他們都在為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普及推廣不斷努力著。
邗江區文化館則是常年開設揚州評話少兒培訓班和青年培訓班,邀請省市曲藝非遺傳承人梯隊化選苗、專業化育苗、體系化培養,為邗江少兒曲藝人才儲備力量。同時打造展示少兒曲藝的優秀平臺,品牌化打造“邗城書場”,每周堅持開展曲藝、揚劇等專場演出,2020年更是獲評了“國家級非遺書場”。邗江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夏邦杰表示,他們通過做深做實陣地和平臺建設,加強與專業社團合作共建,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讓傳統曲藝成為當今青少年的喜愛與時尚追求。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