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如何發揮可持續使命?如何融合在地文化并提升手工社群的可持續運營?作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文化橋梁,手工藝的國際合作空間如何構建?當下,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研究、實踐非常迫切。
大膽有趣、生機盎然的國際設計合作
2022年,10個中國手工藝群體與10位國際大師合作“留住手工藝項目”融入了可持續與現代設計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創新傳承中國文化,獲得了藝術創意行業、國潮復興青年愛好者的關注。
梅森·馬古拉創意總監約翰·加利亞諾選擇了南京云錦,以一款手袋呈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路易·威登創意總監尼古拉·蓋斯奇埃爾攜手福州髹漆,將承載中國漆藝精華之一的髹漆皮具技藝和與傳統硬箱工藝融合呈現在箱包上;巴爾曼創意總監奧利弗·魯斯廷則將純手工打造的彝族銀飾與天鵝絨連衣裙結合,以呈現彝銀的華美精致;迪奧對大利侗族挑花圖案情有獨鐘,在經典時裝上全新詮釋了這些圖案;美國華裔設計師吳季剛聯手中國設計師劉俊廷,結合山西上黨堆錦工藝打造了一件紅色花朵裝飾的禮服,傳遞出華人對東方傳統美學的認知;愛馬仕聯合創立的SHANG XIA品牌創意總監李陽則用竹編工藝呈現藝術品般的連衣裙,展現東方文化的詩意與風骨;美國潮流品牌托里伯奇將基諾砍刀布織物應用于手袋之上,天然的植物染色面料反映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云南獨龍族織毯:在身上編織彩虹
在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推薦下,屢獲國際殊榮的加布里埃拉·赫斯特運用云南獨龍族手工藝設計了一款披肩。設計師在烏拉圭家族牧場長大,崇尚慢節奏、慢流程、精工細作等。獨龍族織毯美麗的顏色、柔軟的手感,以及色彩融入布料的方式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特意選用了回收來的庫存羊毛紗線。她還選擇了一塊配色考究的羊毛織毯,在保留其原本形態的基礎上,以黑色皮質鎖邊為其增添時尚的維度。
在她看來,一切的共創都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羊毛總讓她想到家鄉烏拉圭,想到自己家那片廣闊的牧場,想到溫暖的斗篷和厚實的外套?!拔业睦砟钍菑囊呀洿嬖诘氖挛镏袆撛烀?。此次項目可以讓我從原本不熟悉的文化中發現美,這讓我興奮不已?!?/p>
云南獨龍族現僅有7000人左右,他們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獨龍毯是獨龍族的傳統飾物,以手工腰機織成,絢爛的色彩讓獨龍族得到了“織彩虹的民族”美稱。早在2014年,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便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上海素然服飾可持續品牌Klee Klee開始了云南獨龍族項目的調研,確立了多元合作、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的資助機制。7年來,該基金會對接多項資源,從設計升級、產品制作、品牌孵化等方面進行專業扶持。
Klee Klee持續推出的1500件手工產品成為高美譽度的產品,每年迅速售罄使得當地近172位婦女的年收入增加了近萬元,并被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德國電影導演文德斯、英國倫敦市長收藏,被法國卡地亞公司、中國駐聯合國使團訂購作為VIP禮品。每年獨龍族織女都會到上海進行專業的技能與管理培訓?;饡€提供獎金,舉辦年度織布設計比賽,以鼓勵當地織女進行內部創新。獨龍毯已經進入美國、挪威、英國等國的電商平臺、設計節等。獨龍毯項目曾受邀參加第六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昆明)等。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在2022年成立了可持續設計公益創投專項基金,進一步探索投資體系,推進建立手工藝資助、女性人才賦權、國際合作推廣的融合空間,以期激發在地群體的創造力、生命力,最終促使他們與未來互動。
進行在地文化與人才支持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中國新民藝”近年來還支持了湖南夏布系列、青海藏族羊毛產品等項目,以可持續設計融合在地文化為重要原則,尤其注重民間手工藝人才的力量以及在地文化的梳理與保護。
2021年,來自青海省玉樹州的藏族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獲得了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可持續設計大獎。合作社位于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甘寧村,這里異常寒冷,被當地人稱作“野牦牛也顫抖的地方”。在玉樹州政府、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和設計師聯盟的支持下,合作社扎根在7棟80平方米的牧民定居房內,相繼建立了毛氈工作室、香皂制作間、傳統牧業用具展廳等空間。
牧人是產品的制作者,同時也是模特,更是產品的設計者。當地成熟的手工藝人會逐漸參與到設計中,牧人的設計生動而大膽,這與他們豪邁的天性有關。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東周表示:“調動當地的居民參與設計制作,或者是邀請大師到當地做分享,都是為了幫助當地人重拾生態和文化自信?!迸磷堪秃献魃缫蚕嗬^邀請多位法國、中國的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和運營培訓,他們利用本土的文化符號和原料,設計出不同系列的挎包、帽子、圍巾等,并嘗試用酥油研發一款手工皂。
帕卓巴合作社以制作傳統的牦牛毛帳篷、棉布帳篷起家,將保護傳統游牧文化和生態環境視為最重要的使命,為部分單親家庭的孩子、孤兒、殘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機會。帕卓巴希望通過傳承古老游牧文化,發展出適應當今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讓牧人能有選擇地留在故鄉,或到更遠的草原生根發芽。對這片土地和居民的深厚情感,也讓參與帕卓巴合作社的設計師戴木木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戴木木認為,大自然本就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因此他在設計上一方面選擇使用極簡圖案紋樣,并融入藏地傳統或大山水流、動物的紋樣;另一方面,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更傾向于使用不經過染色處理的原色毛,以及減少對五金配件的使用等。(崔嶠 凌霄)
【來源:中國文化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下一篇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