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10日揚州訊 12月9日中午,揚州新盛街道七里甸社區精心組織開展的“尋簪記”非遺小課堂最后一期活動在華城科技廣場圓滿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90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絨花制作技藝傳承人征珊珊作為指導老師,向二十余名參與活動的樓宇小伙伴科普和指導傳統絨花技藝。
一到活動現場,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精巧美觀的絨花展品,每件展品都構思巧妙,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小伙伴們看著眼前的展品無不驚嘆匠人的高超技藝,十分好奇這么美麗的工藝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絨花是用天然蠶絲制作而成的傳統手工藝品,通常蠶絲要先經過煮絲……”征老師耐心地給大家介紹絨花的歷史由來。接著就進入手工絨花制作環節揚州七里甸社區:弘揚絨花技藝, 傳承非遺文化,大家都初次嘗試手工絨花制作,非常認真地跟著老師的節奏一步步制作。雖然聽著挺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好多小伙伴第一步打尖兒就不知所措了,一會兒這邊剪短了,一會兒那邊剪歪了……針對大家遇到的問題,老師耐心地手把手教大家。近2個小時,在歡快的氛圍下,大家共同努力,一支支含苞待放的絨花簪花在手中“綻放”開來。每件作品都寄托著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與傳承。現場更有小伙伴突發奇想將其變為胸針佩戴在大衣上,一朵朵盛開的小花,將大家襯托的十分閃耀,也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的暖意。
下一步,七里甸社區將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資源,守正創新為樓宇職工創造更多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錢樹婷)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