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為進一步提高居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6月13日下午,龍崗區非遺作品展示廳在龍城街道盛平社區御窯館舉行揭牌儀式與香道及洞簫等相關非遺展演活動。
據悉,始建于1932年的昇齊樓是見證深圳民居發展史的活化石,承載著龍城人諸多的紅色記憶。龍崗區非遺作品展示廳就設在該樓二期的御窯館試點“非遺在社區” 龍崗區非遺作品展示廳在龍城盛平社區揭牌,居民在欣賞非遺作品,聆聽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可以近距離感受這座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此外,作為“非遺在社區”的試點單位,以及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新粉彩花鳥技藝傳承保護基地,龍崗區文化館御窯分館內的陶瓷新粉彩花鳥技藝更是龍城街道挖掘培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技藝不但具有明顯的手工技藝特征、傳承與創新特征,以及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工藝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一種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居民審美情趣的新窗口。
本次揭牌儀式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龍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之一。6月12日至18日,包括陳氏金屬鏨刻技藝、李氏金銀手工鑲嵌技藝和陶瓷新粉彩花鳥技藝非遺文化講座、陶瓷新粉彩花鳥技藝體驗活動等在內的非遺傳承系列活動將“走”近龍城居民身邊,讓居民在學習與創作過程中,學習與弘揚非遺,感受龍城非遺的魅力。
編輯 姚靜霞 審核 汪新林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非遺發釵近日,臺東街道積極開展全民參與、喜聞樂見、內容豐富的群體性活動,多形式、出亮點,文體活動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此次趣味投壺體驗活動,將古代傳統游戲呈現在大家面前,讓社區居民深入了解了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同時,讓社區居民在游戲中增強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