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石畫,
以石當紙,點石成畫,
因形造物、隨物賦形,
在方寸之間繪出石情畫意。
今天《非遺迎新春 民俗尋年味》欄目,帶您一起走近河套石畫,找尋石畫中的新年元素。
河套石畫以河套石材為載體,結合石頭本身的形狀、色澤、紋理等自然特質,運用精巧的設計和繪畫技藝,創作出栩栩如生、天然成趣的藝術品。
走進河套石畫非遺傳承人呂艷玲的畫室,可以看到展架上有亭亭玉立的荷花、奔騰飛馳的駿馬、呆萌可愛的老虎。每一塊石頭畫,都讓人由衷地發出贊嘆。
今年是兔年,呂艷玲特意制作了一幅名為《多子多福》的作品。創作前,她各處搜集適合作畫的石頭,她說,找石頭非常考驗眼力和想象力,適合畫畫的石頭,需要挑選年頭久、材質好的。這件《多子多福》作品選取的石頭就是光滑平整的、適合作畫的石頭。
石頭選好后,就開始創作,不一會兒,兔子的輪廓和底稿就完成了。河套石畫顏料的選取上也很有講究,普通的顏料容易掉色,而使用丙烯顏料可長久保存,防水且不易褪色。通過老師一筆筆的描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映入眼簾。
談起與河套石畫的緣分,呂艷玲說:“我的太爺爺那輩起就常用石頭做各種工藝品,后來爺爺也經常帶我去河邊撿各種石頭,爺爺能寫會畫,他不僅在墻上、涼亭上作畫,還在各種衣柜和石頭上作畫,到了后來我也慢慢喜歡上了在小石頭上畫畫。”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呂艷玲落下的每一筆、每一畫,皆賦予了石頭彩色的靈魂,她也樂在其中。
當問到今后的創作方向,呂艷玲給出了答案:今后在創作方面還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導,結合河套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等開展創作,爭取將河套石畫作品帶給廣大人民群眾,讓河套石畫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在巴彥淖爾這片土地上,
還有許多手藝人用自己的技藝,
記錄著家鄉的文化,
展現著本土的文化,
讓每一門非遺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文字 圖片 視頻:屈加曼 韓宇 樊潔
編輯:葛希合
校對:王婧
審核:廖斌
下一篇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