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最憶是宜昌”為主題的三峽非遺旅游周在宜昌市點軍區拉開帷幕,作為第十二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系列活動之一,此次活動不僅向世人展示了極具宜昌特色的文化饕餮盛宴,更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邁出了創新式的一步,讓非遺文化走向大眾視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老且極具生命的地域性文化記憶,在幾千年歲月的打磨下,逐步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一代代先輩,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傳承至今。如何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非遺瑰寶,讓非遺“不遺憾”,擺脫生存之困、斷層之困、保護之困,讓非遺從“孤芳自賞”華麗轉身為“群芳爭艷”,并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久久為功。
非遺傳承,就是要跳出因循守舊的思維,在保留非遺本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型創作,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此前,宮廷劇《延禧攻略》火爆熒幕,劇中娘娘頭上的繡花飾品以小巧精致的外觀走進大眾視野,而繡花正是來自繡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他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前提下,將宮廷繡花創新為乖萌俏皮的動物造型,讓繡花工藝枯木逢春,老樹發新芽。文化創新并不是按照現今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去全面“改裝”非遺文化,而是幫助這些文化進行創新型轉化和發展,不斷地去迎合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迎合,從而不被時代邊緣化,讓非遺文化能“活”的下來、傳得出去。
非遺之所以珍貴、稀有,歸根結底是文化傳承人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精雕細刻下的匠人精神?!皷|方雕塑廠”創辦人——陳淑珍,每一次的下刀都追求極致,塑造了諸多栩栩如生,帶有濃郁鄉土風情的人物形象,用匠心給每一團泥巴注入了生命。所謂匠心,不是偶發的靈感迸發,也不是空有情懷的號召,它的前提是堅守與專注之道。正是一位位同陳淑珍一樣,追求極致的“非遺人”日復一日地精雕細琢,才讓“泥香”飄落全國各地,飄入千家萬戶。
挖掘市場,打造傳承生態圈。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市場的保駕護航。大多非遺技藝傳承人,沉寂于技藝的精雕細琢,因創造不出經濟價值,面臨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窘境。打開市場,做到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才是順時代之舉。例如花西子同心鎖口紅,將雕塑技藝運用于化妝產品,打破傳統口紅在造型的束縛,迎合了萬千女性的審美;又如當前在火爆全網的漢服,運用“互聯網+非遺”,迎合了年輕人喜好,經常出現“秒上架、秒脫銷”的盛況。加強文化和商業的有機融合,讓非遺文化創造出經濟價值,并逐步培養起消費市場,將數量龐大的網絡消費者變成非遺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形成良好的非遺文化生態圈,讓非遺產品開出經濟之花。
發展并傳承好非遺文化,必須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找到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速公路”,規避文化傳承“路障”,規避非遺式“非常遺憾”,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稿源:荊楚網
周承澤(宜昌點軍區)
作者/來源:荊楚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