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時間2005年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中國紡織類非遺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重慶扎染作為中國非遺中的珍品,對于我們來說,更多地是一種文化的體驗一種文化的沉淀,值得我們尊重保護傳承。
織錦是一種非常昂貴的紡織品云錦是一種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品三寶之首云錦與成都蜀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現在只有云錦仍然保留著其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并始終保留著傳統的老式提花織造;華容土布是非遺粗布又稱“土布”,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土布的工藝過程 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
1、2006年根據查詢中國新聞網顯示,高陽民間染織技藝作為中國傳統紡織藝術的縮影,是中國鄉土藝術的重要遺存,2006年被河北省列入首批省級非遺名錄草木染可以減少化學污染,對環境更加友好。
2、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

3、5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于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中國紡織類非遺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繡單面提花織。
4、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制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
5、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于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
2全聚德 全聚德,中華老字號,創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歷經幾代創業拼搏獲得中國紡織類非遺了長足發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是中國第一例服務類中國馳名商標3蘇繡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
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蠟染技藝是在麻布上根據經緯線走向,用蠟刀蘸蜂蠟點畫圖案后,在藍靛染料中反復多次著染,再進行脫蠟漂洗曬干完成5皮影戲。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古代常見的防染印花紡織品有絞纈蠟纈和夾纈等種類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

2008年6月7日,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文名稱 傳統棉紡織技藝 批準時間 2008年6月7日1#160非遺級別 技藝進步 #160聽語音 當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各類紡織品中,棉花纖維。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海南省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于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2006年。
纏花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山纏花植根較深,經過深入民間調查,據民間老藝人介紹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現存于民間的藏品屬民國時期,解放后雖然曾有纏花工藝流傳,但收集到藏品極少英山纏花多出自農民之手,屬于民俗禮儀裝飾。
下一篇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