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是我國的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的群眾,昭平縣在桂茶壽廣場開展昭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覽活動,邀請廣大市民群眾零距離觀看非遺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非遺產品、項目等依次陳列在展廳中,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圍觀。其中非遺文化宣傳展 讓昭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光彩,妙趣橫生的仙回瑤族“調馬”氣氛熱烈,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紛紛點贊。非遺文化傳承人們也熱情的向市民介紹相關的非遺文化技藝,讓大眾更加了解昭平縣各類非遺項目的概況。
區級非遺傳承文化第四代仙回瑤族“調馬”傳承人周紹海說:“我們仙回瑤族‘調馬’是2012被列入區級非遺傳承文化,主要是用于慶豐收、慶節日和迎接從遠方到來的貴賓,今天在這為大家表演我們感到開心,希望‘調馬’能獲得更多人的喜愛?!?/p>
昭平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農定邦說:“今天的展覽的項目主要有《黃姚豆豉加工技藝》《象棋山茶制作技藝》《客家三山國王廟會》等,這些都是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它們,與我們一起保護與傳承這些優秀文化。”
截止目前,全縣采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類一千多項,確立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名錄6項,入選賀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名錄6項,入選縣級以上項目的非遺名錄的124項,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48人。
昭平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農定邦說:“這個活動主要是宣傳我們昭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的成果,下一步我們將整理一批歷史文脈,培育一批非遺產業,形成一批特色品牌,成就一批技藝能人,助力經濟社會、民族團結、文化旅游、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p>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