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井秋紅作品《兩漢文化》)
香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歷史久遠。它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漢代時徐州香包已經出現了。當時的香包都用高級錦繡制成,內儲茅香根莖或摻拌辛夷等香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漸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
(井秋紅作品《龍鳳呈祥》)
(井秋紅作品《凝》)
徐州香包從造型上說多種多樣,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態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從內容上看,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等,寄托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從題材上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題材,如古代戲曲人物臉譜、布袋和尚(招財)、麒麟送子、兩漢文化,現代的卡通娃娃等為題材的作品。
(王振霞作品《斗蟋蟀》)
(市級傳承人宋波作品《香荷包》)
徐州香包總體上生動、簡潔、粗獷、質樸、極具裝飾性,局部刺繡恭謹細膩、相得益彰、神形兼備、惟妙惟肖,這與徐州本地漢畫像石的藝術造型風格頗有神似。
徐州香包造型美觀、精致,內裝由十八種中草藥配置成的香料,戴在身上既可驅毒辟邪、防潮驅蚊徐州傳統美術項目:徐州香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又能裝飾房間、凈化空氣。
(市級傳承人李躍華作品《五子獻壽》)
(市級傳承人王秀英作品《五毒金蟾包》)
(市級傳承人徐淑俠作品《路路通》)
(市級傳承人莊敏作品《富貴迎春》)
徐州香包當今代表性人物是鼓樓區的王振霞、張艷;泉山區的井秋紅、馬利、朱桂花、宋波、莊敏、趙素珍、徐淑俠;云龍區的李躍華、李曉雯;賈汪區的王秀英。王振霞、井秋紅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馬利、朱桂花、宋波、莊敏、趙素珍、徐淑俠、李躍華、李曉雯、王秀英、張艷、馮瑞珍被徐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省級傳承人井秋紅)
(省級傳承人王振霞)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眾多原因,徐州香包傳統手工藝發展緩慢。因此,對徐州香包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
孔府金石篆刻、曲阜楷木雕刻、魯繡、萊蕪錫雕、淄博琉璃……9月27日,在曲阜尼山講堂,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山東手造展的展區熱鬧非凡,琳瑯滿目的非遺手造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嘉賓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