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明清故宮文化遺產皖南非遺,1987年列入皖南非遺,北京市 頤和園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北京市 天壇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北京市 長城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地區皖南非遺的懷腔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并無關聯,并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慶地方黃梅時節采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皖南非遺;2009年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皖南非遺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76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22個項目 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中國篆刻 2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3中國書法 4中國剪紙 5;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20001118龍門石窟河南,200011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20云岡石窟山西,200112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20047122澳門歷史城區澳門;皖南山區的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西遞宏村就坐落在這里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贊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世界遺產委;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珠算二十四節氣針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等等1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

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繡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云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繡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姐先給大家科普一個概念哈,就是這個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宣筆是毛筆的一種,因產于宣州而得名原產地宣州地處皖南山區,當地出產的野兔毛是制作宣筆的主要原料唐代宣州以野兔紫毫制作毛筆,天寶二年743 被列為貢品,宣州由此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名聞四海兔毛紫毫之;皖南古村落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Xidi and Hongcun 位于安徽省黟縣東,以西遞村宏村為代表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現有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西遞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1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196。
截至2013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的項目已達30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0項1昆曲2001年2古琴;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1皖南古村 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4中國篆刻 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制作印章的藝術。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