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獅共騰舞,歡樂鬧元宵。元宵佳節期間,由河南省扶溝縣文化館牽線指導,韭園鎮李集村、南良許村、大崗村村民自發組織承辦的舞龍舞獅非遺民俗輪番上演,龍騰獅躍、鑼鼓喧天,我縣基層鄉村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舞龍舞獅文化歷史悠久,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古代,龍和獅子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瑞獸。人們用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用舞獅寄托消災降福、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元宵舞龍是韭園鎮李集村延續了200年的傳統民俗,對李集村人有一種特別的寓意,它不單單只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承載著濃濃鄉情記憶。每當舞龍隊員游龍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長龍隨著音樂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精彩的舞龍民俗表演,喚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讓大家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健康、綠色生活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當前廣大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一番繁華景象。
李集村黨支部書記路義民告訴記者:“在這個舞龍表演,是咱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會把它一直傳承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當好龍的傳人,讓非遺傳統文化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在素有年節舞龍民俗傳統的南良許村,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舞動著五彩繽紛的彩龍帶,變換著交叉畫8字、空中高拋、穿越舞龍彩帶等動作,花樣迭出,精彩奪目,為村民呈現了一場熱鬧非凡的視覺盛宴,將濃濃的新春祝福送到大家身邊,一旁的孩子們掩不住好奇,躍躍欲試;隨著舞龍表演的開始,一條金色長龍踏著鼓點在空中飛舞,龍騰躍起的舞姿,上下翻滾的龍首,左右騰挪的龍身,宛如真龍出海匯聚成一幅春節民俗文化長卷,掌聲、歡呼聲在耳邊久久回響……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其造型威武,舞步輕靈敏捷,集觀賞性、藝術性和競技性為一體,一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之一。在大崗村文化廣場,大崗獅武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春亭正帶著徒弟、孫子進行舞獅表演,踏著喜慶的鑼鼓聲,‘力之美,動之俊’,滾、跳、翻高難度動作,吸引了眾多的群眾駐足觀看?!靶郦{”跳躍送祝福,為群眾帶去喜慶熱鬧和美好愿望,豐富著鄉鄰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
大崗獅武第五代傳人楊春亭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都六十多了,從事這個舞獅已經四十多年了。為了弘揚農村的非遺文化,每年到春節,我們都跑著去演出。為了不讓這個非遺項目失傳,我把所有的獅武技巧都傳授給孫子了,還有俺村里的人,希望可以把獅武傳承下去。
楊春亭40多年來的匠心堅守,也感染著更多的人愛上舞獅文化河南扶溝:舞龍舞獅鬧元宵 非遺民俗歡樂多,現今作為第六代傳人的孫子楊怡樂已經學得有模有樣?!拔乙欢〞堰@個舞獅文化傳承下去。”小怡樂稚嫩的嗓音里滿是堅定。
物華天寶逢盛世,國泰民安歌華年??v使現代社會娛樂活動豐富,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在桐丘大地上茁壯生長、遍地開花。以元宵節為契機,我縣基層鄉村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在弘揚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更展現出魅力扶溝的深厚文化底蘊。(王志強 萬偉博 劉欣欣)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背6鞲1硎荆忻瘛⒂慰湍茉谝徊揭痪爸畜w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溫州非遺老溫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其中要數攔街福聲勢浩大。古代溫州民間有“春許冬還”的習俗。農歷二月還有這些民俗瞿溪人有句俗話,“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遲”。農歷二月初二,溫州人還有吃芥菜飯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