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廣西共有18個項目確定入選,多方位展現了廣西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這其中,因為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等制作技藝的上榜,引發眾人關注。
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三江侗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多耶榜上有名。消息傳來,當地200余名群眾齊聚林溪鎮程陽八寨景區,跳起多耶慶祝入選。 龔普康 袁擁民攝
18個非遺項目入選名錄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廣西入選的18個非遺項目分別是:仫佬族古歌、壯族天琴藝術、多耶、壯族打扁擔、末倫、搶花炮(壯族搶花炮)、貝雕(北海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米粉制作技藝(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米粉制作技藝(桂林米粉制作技藝)、龜苓膏配制技藝、瑤族祝著節、壯族儂峒節、壯族會鼓習俗、大安校水柜習俗、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油茶習俗(瑤族油茶習俗)、規約習俗(瑤族石牌習俗)。
這些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武術,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多方位展現了廣西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
廣西取得兩項突破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從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此前,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關于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要求,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積極組織、挖掘整理、篩選論證,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薦上報。本批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共有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廣西新列入項目17項,擴展項目1項,入選率達到6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是廣西歷次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入選率最高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公布,讓廣西非遺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搶花炮(壯族搶花炮)的入選,彌補了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沒有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的空白;二是北海市貝雕(北海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貴港市大安校水柜習俗的入選,彌補了北海市、貴港市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空白,實現了全區14個設區市均有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搶花炮是一項集祈福祭祖、競技娛人為一體的傳統體育活動,廣泛流行于南寧市邕寧區及周邊城區的壯族聚集地。該活動分民間和競技兩種形式:民間搶花炮以家族為單位分隊,不限隊伍、人數及性別,在公平競技原則下,將花炮送至指定地點的參賽者視作勝方,即為炮頭,來年的搶花炮活動便在炮頭所在的村坡舉行;競技搶花炮比賽則是由兩個隊參加的集體比賽項目,每場比賽,雙方規定人數、場地、時間,運動員手持花炮通過奔跑、傳遞,將花炮投入對方花籃即得分。其間以阻截、搶斷等技術反搶,阻止對方得分。在比賽時間結束時,以得分多者為勝。
螺螄粉是活態傳承典范
此次名錄的公布,因為廣西諸多傳統美食制作工藝的入選,引發極高關注,其中以螺螄粉最為“出圈”。螺螄粉這一“聞著臭,吃著香”的地方特色美食,在短短幾年間“火出天際”。而螺螄粉的制作技藝,實現了世代傳承和當下的活態傳承,得到專家們的肯定,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螺螄粉(資料圖片)。
申報資料顯示,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是以石螺(俗稱螺螄)為主料熬成粉湯,燙上“干榨粉”,再輔以配料制成米食的技藝。以螺熬湯得其名,有“酸辣鮮爽燙”的風味。螺螄粉有近百種工序,螺螄湯是其中的精髓。一直以來,該技藝在民間集體傳承,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食材處理和配比制作是絕招,每家都有秘不外傳的獨家配方。
專家認為,柳州螺螄粉是柳州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風味,已成為連接柳州人民的紐帶和這座城市的特色名片,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味道和集體記憶。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通過手藝人的言傳身教,以家傳和師傳方式形成了生活性傳承和生產性傳承的完整生態,是中華飲食文化在當下活態傳承的典范。
此外,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等聞名全國的廣西美食制作技藝的入選,也凸顯了一個活態非遺項目的適應性和存續力,早已超越“食”本身,體現出豐富的心理內涵與深刻的社會意義,肩負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使命。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