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邕舉辦
11月8日下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民族大學承辦,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西新華書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協辦的“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在廣西民族大學融媒體演播實訓中心舉行。本次活動在嗶哩嗶哩平臺上進行同步直播。
活動現場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何駿在開場致辭中介紹,“非遺廣西”叢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編寫,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7家出版單位聯合出版,共20冊,是一套全面介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型融媒體出版物。作為“非遺廣西”叢書中的一本,《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了廣西銅鼓文化及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相關內容。希望通過此次“非遺廣西銅鼓文化”進校園的沙龍活動,激發年輕一代對廣西銅鼓文化的興趣,讓大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非遺廣西”叢書
《廣西銅鼓——穿越千年的鼓聲》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蔡高根說,傳承為創新之基,創新為傳承之翼。此次“非遺廣西——廣西銅鼓文化”沙龍活動走進民大,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要。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楊學明倡議:世界銅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少數民族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文化瑰寶的傳承,讓銅鼓依舊閃耀著熠熠光輝。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聆聽穿越千年的鼓聲,感受豐富多彩的銅鼓文化。
著名銅鼓研究專家萬輔彬認為廣西對銅鼓文化的復興貢獻最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復興了銅鼓鑄造技術,二是壯瑤銅鼓民俗文化是第一批得到國家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三是廣西銅鼓文化依舊煥發著生機,四是廣西研究銅鼓文化的成果最多。銅鼓文化的保護應該做到數字化、活化、進化、符號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陸文東為在場師生普及了非遺文化保護的知識。廣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省區,截至2022年6月,廣西共有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49名傳承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914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先后有936名傳承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提問
互動環節,專家與現場讀者進行了友好暢聊,耐心解答他們關于銅鼓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現場氣氛活躍。活動最后蔣廷瑜老師還為熱情的讀者朋友們簽名留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