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
[第五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正式公布
相城區共有四位傳承人入選!
一起來認識下
這四位匠人
江南船拳
江南船拳是流行在我國太湖流域、江南水鄉的一種拳種文化。在武術之鄉相城北橋,每逢佳節便有傳統的船拳表演,表演時,船在水中游,拳在船上演,根據開口拳的節奏,加上腳踏船板的響聲,表演者輪流出場,有使馬叉的,使雙刀的,有猴拳、四方拳、石鎖、頂缸、渾水流星等豐富內容。
尤林根出生于1947年,8歲拜師老拳師尤耀其,開始學習船拳,自小精通多種武術。2010年北橋設立了船拳練習場所,并成立拳隊,尤林根便在此練習鉆研船拳,并教授徒弟,將船拳文化傳承下去。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以生絲為經線,各色熟絲作為緯線。用“通經斷緯”的特殊古老技法將很多竹葉形小梭和木梳形撥子平紋挖織,猶似鏤刻而成,故又稱“刻絲”、“克絲”。緙絲的圖案花紋正如一,平整光潔,緙絲素以精、奇、美三絕在我國工藝品中是“織中之圣”、“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王建江
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承人,1979年開始跟隨父親王嘉良在吳縣緙絲總廠學習緙絲織造技藝,致力于緙絲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至今已有40余年。王建江的緙絲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2009年其為首都博物館復制明萬歷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已入藏首都博物館,2009年11月成功為首都博物館復制明萬歷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已入藏首都博物館,現已陳列在故宮博物院壽康宮中。
蘇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藝
蘇州作為明式家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家具制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以做工精巧、造型優美、風格典雅著稱于世。在國際上,明代也被譽為“中國家具的黃金年代”,當時,工匠們將最優質的木材、完美的設計和精心的匠藝融匯一體,制造出令西方人驚嘆的“如謎一般完美”的家具。
吳明忠
蘇州吳寶軒古典家具廠的創始人,1968年起開始學習傳統家具制作。多年來,吳明忠刻苦鉆研明式家具的設計與制作,于2013年獲評“蘇州市工藝美術師”、“蘇州民間工會家”稱號,2014年獲評“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蘇州仿古銅器制作技藝
香爐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文人雅士經常用香爐營造高雅意境。銅香爐是銅器一個重要類別,材料以紫銅、白銅、黃銅制作的各種香熏爐,有的爐身和爐蓋上鏤刻精致的紋飾吉祥圖案或錯金錯銀,既有收藏觀賞價值又有實用性。
徐紅軍
徐紅軍,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民間工藝家,非遺仿古銅器傳承人,青銅失蠟鑄造工藝傳承人。受家庭影響自幼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鐘情于銅藝制作,致力于銅器鑄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恢復了古人“失蠟法”制作銅爐技藝,其創作的銅爐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元素,具有高雅的審美和收藏價值,成為“蘇作”銅器制作的一大流派,創研的銅器作品多次榮獲各類國家級金獎。
相城區高度重視
對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以及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工作
目前,相城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0項,各級(國家、省、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6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4人,市級12人,區級59人。
非遺是璀璨歷史文化的結晶
至今仍在綻放光芒
弘揚非遺保護傳承
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
讓非遺煥發時代風采和永久魅力
讓江南文化品牌不斷彰顯
相城,一直在路上!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