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在居家抗疫的特殊時期,為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長沙市各級各類非遺傳承人,以“藝”抗疫,推出了形式多樣的抗疫題材作品和云游系列視頻,彰顯長沙非遺人戰“疫”的情懷與擔當。
由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示館)在官方視頻號和學習強國長沙學習平臺等同步推出的“云游橘子洲頭125號”系列短視頻,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形式、生動有趣的畫面呈現,動態展現長沙市非遺館內館藏的菊花石雕作品《四羊方尊》、湘繡雙面全異繡作品《賞荷》等精美展品。
這些短視頻讓廣大市民游客足不出戶也能在線上云參觀、云逛展。通過時下熱門的短視頻形式傳播長沙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潤民心,讓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人民群眾精神的滋養。
在疫情當下,長沙非遺傳承人心系家國,發揮所長,藝“心”一意,創作諸多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非遺作品。如湘繡雙面全異繡作品《事事平安》,一面主體為飽滿盈實、豐厚圓碩的柿子,另一面是有著“平安之果”美譽的蘋果。其中“柿”與“事”諧音,借畫寓意,借物送福,表達心中對疫情早日退散的期許;另一幅湘繡作品《花開異域同報春》,運用湘繡刺繡手法繡制奮戰在一線的”醫療湘軍護士“形象,展現長沙一線基層醫療者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剪紙作品《接種疫苗》意在呼吁全民抗擊疫情共筑健康屏障;《志愿紅》則是通過對長沙志愿服務隊伍群體刻畫,表達了長沙人民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的決心;瀏陽小河鄉潭灣紅河客家山歌隊創作的《抗擊疫情享安康》,用客家山歌的演唱方式來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科學防疫。
接下來,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以各類線上新媒體平臺為傳播橋梁,推出云游橘子洲頭125號系列“云參觀”和繡生活美育課“云課堂”,在特殊時期,打破疫情隔離屏障,“云上”講好長沙故事;繼續用作品“藝”心抗疫傳遞,傳遞長沙非遺“星”力量。(宋林)
1月31日,長沙嗩吶非遺傳承人李科洪因病逝世,享年76歲。李科洪的一生,都圍繞“嗩吶”二字不懈奮斗。今日的“李氏嗩吶”吹奏中,訴說著對李科洪的哀思。李科洪與嗩吶的結緣,從9歲開始說起。李科洪對嗩吶的熱愛,也影響著他的子孫。“父親的嗩吶事業,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一縷清香、一匹藍布、一張紅紙……在距離長沙市區僅一小時車程的寧鄉市大成橋鎮,匯聚著溈山制香、植物染豆花布和非遺剪紙三種非遺體驗。該鎮以農文旅結合的創新方式吸引八方來客,成為鄉村旅游的新名片。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