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在居家抗疫的特殊時期,為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長沙市各級各類非遺傳承人,以“藝”抗疫,推出了形式多樣的抗疫題材作品和云游系列視頻,彰顯長沙非遺人戰“疫”的情懷與擔當。
由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示館)在官方視頻號和學習強國長沙學習平臺等同步推出的“云游橘子洲頭125號”系列短視頻,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形式、生動有趣的畫面呈現,動態展現長沙市非遺館內館藏的菊花石雕作品《四羊方尊》、湘繡雙面全異繡作品《賞荷》等精美展品。
這些短視頻讓廣大市民游客足不出戶也能在線上云參觀、云逛展。通過時下熱門的短視頻形式傳播長沙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潤民心,讓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人民群眾精神的滋養。
在疫情當下,長沙非遺傳承人心系家國,發揮所長,藝“心”一意,創作諸多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非遺作品。如湘繡雙面全異繡作品《事事平安》,一面主體為飽滿盈實、豐厚圓碩的柿子,另一面是有著“平安之果”美譽的蘋果。其中“柿”與“事”諧音,借畫寓意,借物送福,表達心中對疫情早日退散的期許;另一幅湘繡作品《花開異域同報春》,運用湘繡刺繡手法繡制奮戰在一線的”醫療湘軍護士“形象,展現長沙一線基層醫療者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剪紙作品《接種疫苗》意在呼吁全民抗擊疫情共筑健康屏障;《志愿紅》則是通過對長沙志愿服務隊伍群體刻畫,表達了長沙人民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的決心;瀏陽小河鄉潭灣紅河客家山歌隊創作的《抗擊疫情享安康》,用客家山歌的演唱方式來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科學防疫。
接下來,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以各類線上新媒體平臺為傳播橋梁,推出云游橘子洲頭125號系列“云參觀”和繡生活美育課“云課堂”,在特殊時期,打破疫情隔離屏障,“云上”講好長沙故事;繼續用作品“藝”心抗疫傳遞,傳遞長沙非遺“星”力量。(宋林)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