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非遺工作者交流非遺保護的經驗和暢想未來
11月1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50周年之際,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請50多名非遺工作者歡聚一堂,從管理者、傳承人、經營者、培訓師等不同角度介紹了各自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就未來如何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讓非遺連接現代生活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在交流過程中,作為非遺傳承方面的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德昇講述了自己將從事玉雕創作40余年的經驗口傳心授給一批又一批學徒,培養出多位非遺玉雕大師,并設立玉文化技藝傳承工作室,創建學術團隊,致力于提升每一位玉雕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養。為了推廣非遺文化,上海智樂貿易有限公司用“琥珀雕刻”開發設計了琥珀蜜蠟雕刻的一系列衍生產品,不僅深受市場歡迎,其中3件優秀作品還入選了本屆進博會“非遺客廳”,向全球觀眾展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此外,歐喆華教育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近年來與瑞士富蘭克林大學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培養復合型非遺傳承人為己任,積極促進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非遺展覽方面,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近年來承擔了多場重要展覽的展陳設計,包括“百匠百藝?薪火相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非遺精品展、“紅色筑夢?光輝歷程”——“四史”記憶與上海非遺主題展、“至臻與永恒”海派名媛旗袍展等,為傳播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做出積極貢獻。
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代表全市各區分享了非遺保護的“長寧經驗”,這些年長寧區先后在新虹橋中心花園、珺悅18廣場建立了“虹橋香事館”“非遺宣傳廳”,讓非遺走進社區、走進景點、走進商圈。此外,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上海市非遺協會還將與上海亞振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計劃在滬太路打造數千平米的“海派生活空間”,融靜態展示、動態演繹、文化交流、教育培訓、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未來將成為非遺體驗新地標。
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用數據告訴大家,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還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愿,如果全部完成申報程序,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面向未來,對世界遺產這個被譽為“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廣大非遺工作者要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理念,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做出應有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