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通過還原絕技、創新秀演等方式《非遺里的中國》:用非遺文化點亮現代生活,生動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成為以非遺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創新實踐。
節目用每集90分鐘的體量對各地的非遺精粹進行集中展示,在內容設置上或個案深描,或群像掃描,從各類手工藝到美食、茶藝、戲曲、雜技等,觀眾見識到了琳瑯滿目的非遺珍寶,并對非遺文化的地域特色有了更全面的認知。編導高度重視時光流轉中的古今對話,在傳承的基礎上凸顯創新的品質。非遺題材的電視和網絡節目不少,但大多數都聚焦于制作工藝的精妙與傳承人的堅守。而《非遺里的中國》更多呈現這些文化遺產在一代一代傳承中所蘊含的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創新精神。再者,過往非遺題材的節目較多地反映時代變遷、后繼乏人的困境,而《非遺里的中國》則重點展示了非遺發展的新格局、新氣象,如形式新穎的雜技詩劇、漆畫與農民畫的“聯姻”、傳統戲曲賦能現代文旅,以及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街巷,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等,使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薪盡火傳更具信心和希望。由此,《非遺里的中國》在向優秀傳統文化致敬的同時,賦予古老手工藝以鮮明的時代氣息,為“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注入了守正創新的情懷,展現了非遺文化在新時代中國所煥發的蓬勃活力與絢麗風姿。
在敘事形態上,《非遺里的中國》打通文化類節目的類型邊界,融匯了多種形態手法,讓人耳目一新。節目以紀實走訪形式,讓主持人和嘉賓在非遺項目薈萃的街區小鎮中行進、觀摩、互動、參與,感受并述說著非遺文化的魅力;還引入紀錄片拍攝手法,對非遺項目的原料、設計、制作工藝進行具象展示,畫面精致、內涵豐富;秀演板塊采用綜藝的表現方式,使歌舞表演現代感、古韻風交織,虛實結合、意境深遠,給人以獨特的藝術審美體驗。
在敘事風格上,節目在保持整體風格恢宏大氣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輕快活潑的小細節,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如注重體現不同地區非遺文化記憶與日常生活元素的勾連,拉近觀眾與非遺項目的心理距離;量身定做的屏幕花字和表情符號為節目挖掘出很多笑點和淚點,讓年輕觀眾更有代入感。
《非遺里的中國》以敘事內容、形態、風格和手法等多層面創新,講述新時代各地非遺項目賡續文脈、銳意創新的新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節目創作到其所描繪的非遺傳承圖景,都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輝映、有序與靈動兼具、底蘊與活力并蓄的東方美學和中國氣派。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