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記者黃玉玲)17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布會。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了五批3062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對180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我國已有42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游部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健全完善非遺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管理辦法,印發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會同相關部門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共培訓傳承人群超10萬人次;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會同9部委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意見》,提升傳統工藝保護傳承水平、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專項推進曲藝類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充分發揮以傳統工藝類為主的非遺在帶動城鄉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的獨特作用,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截至2022年6月,支持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設立在脫貧縣。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和線上傳播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