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燈光下,古樸的長桌上,淺灰色的碗內,一段枯木、兩枝茶花……這些平日里毫不起眼的物品,在李朝輝的手中經過簡單構圖、固定、修剪,仿佛被賦予了新生,煥發出清雅、自然、靈動之美。
日前,渝北區公布了第十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朝輝的“蒔花在野”傳統插花技藝上榜。你可能想不到,對插花信手拈來的非遺傳承人李朝輝,在幾年前還是花道“小白”。
興趣,始于三朵菊花
“一木一枝,協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窮神。”花道起源于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花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花文化的精髓。
李朝輝與插花的故事始于偶然。她并不是出生于插花世家,更不是出自藝術家庭。她早些年開過服裝店,辦過培訓機構,還在社區居委會工作過。10年前,由于投資失敗,曾讓她陷入人生低谷,找不到方向。
2014年,李朝輝經人介紹去學習茶藝。現場,一位插花師用三朵菊花和一根撿來的干樹枝布置的茶席花,讓她對插花“一見鐘情”。
李朝輝說:“那時在我的思維里,花是一束一束的,且很貴,我從沒有見過簡單的三朵菊花配上隨處可見的干樹枝能插出靈動的花藝作品來。”
經過插花師的推薦,李朝輝拜師入了重慶市插花協會會長、國際東方花道亞洲區域理事鄭巧雪的門下。李朝輝每周上兩節課,從不遲到早退,從不缺席,同學評價說:“她插花時眼里都在放光。”
鄭巧雪曾在朋友圈說:“我有個學生叫朝輝,她認真、好學。4年時間,從一個花道‘小白’,成長成一位優秀的花藝師,從一位普通話都怕講的人,成長為一個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的花道教師。”
創新,古典與現代碰撞
中華花道、西式花藝……插花根據風格、用途、花材的不同分為很多種。“傳統插花需要的花材多,要求也多,我喜歡簡單。”李朝輝說,她在傳承中國花道傳統插花技藝技法的基礎上,融入國外的花藝技藝特長,古典與現代碰撞,形成了新中式風格。
現場,李朝輝選擇一個白色器皿,放好固定花材用的劍山,加水,采用傳統插花的上散下聚形式,用蝴蝶蘭、紅梅、山茶花和松柏等四種花材,很快便創作出一個茶席花。“因為是做的茶席花,所以器皿選擇了與茶杯一樣的白色。風格上,器皿是國外“草月流”常用的花器,四種花材都是傳統插花中最常用的花材。”
李朝輝介紹,她的插花技藝在選材、構思、造型上比較廣泛自由,匠心運用空間布勢和構圖法,重在追求不對稱的均衡美;以較少的花枝,表現出花枝的自然美姿和精神風韻,線條飄逸,清雅脫俗;在靜物之中透出鮮活的動感、靈感,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自然,萬物皆可插花
在李朝輝的手里“萬物皆可插花”。裝雞蛋的塑料盒搭配郁金香,創作出《郁郁蔥蔥》;用桔子、松柏、枯木,創作出《吉祥如意》;用辣椒、郁金香,創作出《好彩頭》……
“將大自然稍加修飾做成花藝,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朝輝說,很多家庭都將裝雞蛋的塑料盒當成垃圾扔掉,但她將塑料盒加熱變軟進行造型后,再搭配郁金香創作出的《郁郁蔥蔥》,充滿設計感、藝術感、喜慶感。
為了突出自然,李朝輝插花用的花材除了在花店購買以外,她每周都會開車去山上撿樹枝和一些材料。她說:“撿,不是節約成本,而是追求自然姿態美。”
傳承,她有一個三年計劃
近幾年,李朝輝多次參加街道、社區組織的非遺展,于是萌生了申請非遺項目的想法。經過3年的努力,她的“蒔花在野”傳統插花技藝終于上榜渝北區第十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朝輝從事插花花藝設計與教學已經5年有余,目前不僅是東方花道國際協會會員,重慶“草月流”秘書長,也是一名插花教師。其工作室招收了幾十名學生,有學生、都市白領等,進行專業系統地教學。同時,她還在老年大學、社區公益活動中教授插花。
“以前,我只是一個人享受插花的快樂,現在不僅是想讓更多的人愛上插花,更想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李朝輝說,為了傳承這項技藝,她還有一個三年計劃,建立培訓基地,加強對青年一代傳承人的培養,讓中國花道優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對中國花道的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特色進行深入科學研究,充分發掘該項目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總結創新發展成果等。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張春蓮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