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粵文旅宣圖/通訊員提供
匠心獨運的潮繡、端硯、廣彩瓷、潮州木雕、楓溪手拉朱泥壺,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藝,素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
8月25日,廣東省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精彩亮相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金子松、葉漢鐘、翟惠玲、劉瑞玲、吳晗哲等5位省、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絕活”,展示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開幕式現場
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在濟南市主辦,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展會設主會場、分會場和線上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
金子松現場展示潮州木雕
翟惠玲展示廣彩瓷燒制技藝
吳晗哲展示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
在1.4萬平方米的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主會場,設“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4個板塊,同時舉辦“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中國味道”非遺美食節等分會場活動,以及學術論壇、座談交流等。
非遺服飾秀現場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奕民,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武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毛凌文參加了本屆非遺博覽會開幕式和同期舉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應邀出席了“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文 藝
校對 | 周 勇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