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2月2日訊(記者 楊淑華)廣東的嶗山剪紙、詠春拳、閩南火鼎公婆;湖南的湘繡、火宮殿臭豆腐制作技藝、銅官窯燒制技藝;湖北的中藥“老字號”葉開泰、“蘇恒泰”油紙傘、武漢面塑……2月1日,2023年“煥新非遺”全國影像展暨非遺論壇活動在長沙舉行,影像展精選了拍攝自長沙、廣州、武漢、泉州、蘇州、青島等全國各地、紀錄了當地代表性非遺項目的60余幅圖片,生動地展示了當下全國非遺活態傳承生機勃勃的狀態。本次展覽免費對外開放,展覽時間將持續至2月5日元宵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直以來,非遺都是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心之一。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一項未曾間斷的事業,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用精湛的技藝和滿腔的熱情守護著無數中華民族的瑰寶。
在非遺論壇中,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與媒體從業人員共聚一堂,就非遺如何依托抖音等平臺,飛入尋常百姓家等議題深入地交流了意見。與會嘉賓分享了非遺項目的傳播創新、商業化探索等主題,并發布了《2022巨量引擎非遺白皮書》。《2022巨量引擎非遺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6月—2022年5月,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抖音覆蓋率達99.74%,國家級非遺項目視頻播放量總數超3726億,被看見后沉淀下的點贊量超94億。
湖南同樣是非遺資源大省,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10個。2023年“煥新非遺”全國影像展選擇在在長沙潮宗街啟動是有考量的。如今正值長沙市“我們的節日·元宵”傳統節日、第二屆長沙老字號新國潮嘉年華主題宣傳活動期間,借助潮宗街的火爆人氣和深厚的藝術底蘊,向長沙市民和全國各地游客展示絢麗多姿的非遺文化,能夠讓更多非遺被看見、被激活、被傳承,讓非遺“煥新”。
依托于潮宗街的火爆人氣和深厚的藝術底蘊,這些天參觀影展的人絡繹不絕。一位興致勃勃觀展的長沙市民表示,自己家住潮宗街附近,知道有這樣一場影展,便特地來看看。“古色古香的街區與沉淀深厚文化的照片相得益彰,漫步街區,欣賞照片可以說是一場難得的享受。湘繡、銅官窯陶瓷、火宮殿臭豆腐等非遺瑰寶長沙人耳熟能詳,但少有機會了解到如何傳承、如何制作這樣的幕后故事。家里的孩子也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普及課。”
“非遺需要被看見,進而才能被了解、被熱愛。”巨量引擎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自2021年11月自啟動以來,“煥新非遺”公益行動探訪了青島、長沙、泉州等地的數十個代表性非遺項目,拍攝了關于嶗山剪紙、廣東詠春拳、閩南火鼎公婆等項目的珍貴影像。湖南湘繡、火宮殿臭豆腐制作技藝、銅官窯燒制技藝等湖南人民耳熟能詳的非遺項目也被留存于照片中,60余幅照片凝聚了公益行動的精彩瞬間。同時通過一系列扶持計劃,幫助全國數十名非遺傳承人及眾多非遺項目煥發新的生命力。
舉報/反饋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