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民俗藝術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而品類繁雜的刺繡中,涼山彝繡以其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特性獨樹一幟。作為很多彝族婦女從小就會的手藝,彝繡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成為涼山非遺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族符號。近年來,隨著彝繡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彝繡從一種手藝變成了一門工藝,成為西昌文化旅游的一張“名片”。
彝族刺繡是彝族同胞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西昌,大大小小的手工彝族服飾商鋪、企業琳瑯滿目,而讓這些彝族服飾光芒四射的正是一針一線繡在衣服領口、袖口、胸前處的彝族刺繡。作為州級彝繡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米色莫子洛,從小在母親的傳授下,習得一手彝繡好手藝。
40多年的傳承,米色莫子洛早已將彝繡視為生命,致力于彝繡的傳承和彝繡文化衍生品的研發利用。如今,米色莫子洛成立的涼山古夷彝秀服飾企業成功創建成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
一塊塊普通的布料,一根根普通的彩線,經過米色莫子洛的巧手打造后便成了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彝繡作品。在她的企業里,隨處可見色彩艷麗、造型獨特的彝族刺繡。近年來,乘著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東風,米色莫子洛將彝繡變成一個個行走的“文創產品”,手提包、飾品、時尚服飾...…一個個兼具民族特色和時尚氣息的生活用品,實現了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和開發利用。
彝族刺繡以紅、黃、黑為三大原色,色彩濃烈。每一個圖案都有著特殊的寓意,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彝族人民對圖騰的崇拜。在彝族聚居地區,很多婦女從小就會這門手藝。正因如此,近年來,彝繡也成為不少大山里的“繡娘”脫貧致富、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
以布為紙、以針做筆、以線當墨,在彝繡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眾多繡娘們用雙手繡出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
在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今天,彝繡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涼山彝繡還走進了北京時裝周秀場,大放異彩。
記者/鄧世榮廖瑾麟
素材來源|西昌發布
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
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國慶自駕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A線路(一)
國慶自駕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A線路(二)
國慶自駕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A線路(三)
國慶自駕從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B線路(一)
國慶自駕從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B線路(二)
國慶自駕從昆明出發小編帶您游涼山B線路(三)
走,九月到瀘沽湖尋秋意
為什么一定要去一次馬湖?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我們
上一篇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
以民俗活動為韻、文旅融合為調、多元產品為拍,端午假期河北文旅奏響了“傳統與潮流共振”的活力樂章。端午假期,全省各地舉辦民俗表演、非遺市集等文化活動1000余場,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深度體驗。親子游熱度攀升,文旅融合“點亮”童年。文旅產品供給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