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19日電(記者蔡馨逸、鄒競一)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正在陜西榆林舉行,200余項非遺、500余名非遺傳承人運用匠心巧思,共同展示非遺文化的時代價值。
近年來,大量傳承人和企業用現代審美對非遺進行二次創作,用文化衍生品拉近了人們與非遺的距離。
一位小游客在非遺大集上的曹州面人攤位前駐足。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在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的非遺大集上,膠南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田勝被參觀者團團圍住。“近幾年,我們提取膠南年畫特色元素,做成生活日用品,很受市場歡迎。”田勝說著拿起一套茶具展示起來,彩色年畫描繪的播種與收獲場景,為青色的瓷器增添了靈動活力。
膠南年畫是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來越年輕的非遺——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觀察,沿襲了民間年畫的特色,借鑒吸收了中國工筆畫、民間剪紙等藝術特點,逐漸演變形成了構圖飽滿、色調跳躍、造型質樸而夸張的藝術風格,融合年畫元素制成的文創產品精巧可愛。
田勝認為,只有融入時代氣息、走進日常生活,非遺的魅力才能被感知,技藝才能代代傳承。
在58歲的國家級非遺絞胎瓷代表性傳承人柴戰柱看來,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技藝創新。
絞胎瓷發源于北宋瓷窯當陽峪窯,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用獨特的絞胎技法編織制胎、焙燒而成。
非遺傳承人陳艷芬(左)在展示剪紙。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柴戰柱從事制瓷業30多年,經歷了絞胎瓷的復燒與復興。“要將技藝發揚光大,就要在創新上下功夫。”柴戰柱說,“原先絞胎瓷只有羽毛紋、席編紋、菊花紋等紋飾,現在可以把山水、人物、花鳥等用絞胎制作工藝編織出來體現在瓷器上。我們還和河南理工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升級泥料配方、釉料配方等,已獲得多項專利。”
據柴戰柱介紹,目前,當陽峪村從事絞胎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工藝技術研究的企業有6家,專業合作社1家,還有20多個家庭作坊,年銷售陶瓷約30萬件(套)。
近年來,年輕傳承人正在成為短視頻、直播平臺上非遺文化傳承、傳播的主力軍。
河南省級非遺項目孟津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就開通了抖音賬號,從一開始發布剪紙視頻只收獲一二十個贊,到一次直播吸引1000多個粉絲,再到如今擁有34萬粉絲,他不斷在社交平臺上展示剪紙技藝、講解剪紙文化。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濃,社交網絡正好為二者搭建了橋梁。”暢楊楊說。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