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13日,廣東財經大學三下鄉實踐團“千角燈神隊”赴東莞市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千角燈發源地,訪談非遺傳承人張樹祺及當地居民,發掘非遺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新方向、新策略。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調研活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踐團將以非遺文化為出發點,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傳承和發揚千角燈文化,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東莞千角燈作為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和東莞市民生活密不可分。作為一種復雜的手工藝,千角燈制作無圖紙和樣本,全靠師徒口傳心授,現今生存狀態仍然堪憂。經過政府、社會多方人士及千角燈傳承人積極努力,千角燈制作中斷40年后復蘇。傳承人在相關部門支持下,費時8個月扎制,終于完成一盞完整的千角燈。
在本次實地調研活動中,實踐團觀看了非遺傳承人制作千角燈的過程,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千角燈非遺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團隊成員還通過實地走訪、發布問卷調查、網絡搜尋資料、實地拍攝、信息整理等途徑,多方面了解千角燈文化。
實踐團成員表示,在充實而有趣的調研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千角燈制作的具體過程,提高了對非遺傳承重要性的認知,也豐富了弘揚與傳承非遺的知識,陶冶與培養了團隊成員對民俗文化的鑒賞能力與傳承意識。
【記者】楊逸
【通訊員】林辰辰
【圖片】主辦方提供
【作者】楊逸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