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紅紙
一把剪刀
一雙巧手
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剪紙世界
躍然眼前
6月28日,蒙古族青年歌唱家烏蘭圖雅走進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牧勒非遺工坊”,通過“快手”直播向海內外網友介紹“敕勒川非遺剪紙藝術”和“敕勒川文創產品”,數十萬網友收看了直播,并且詢問“敕勒川非遺文創產品”的有關情況和購買渠道。
“牧勒非遺工坊”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烏蘭不浪村,是一家獨具特色的“非遺傳習基地”,擁有非遺藝術館、文創藝術館、非遺研學實踐基地、牧勒非遺眾創空間、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巾幗文明崗等,吸納非遺手工藝人12位,還有75位合作手工藝人。主要設計與定制剪紙作品、草原旅游紀念品、家福禮品、商務禮品,運用手工編織、剪紙、中國結、布藝、珠藝等民族傳統工藝,創作充滿濃郁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深受各界朋友的喜愛。“工坊”還有印刷術、五谷雜糧石磨技藝、皮影戲、十二生肖文化等手工體驗的“車間”。
烏蘭圖雅與“牧勒非遺工坊”創辦者、剪紙藝術傳承人崔霞進行了深度交流,并且在崔霞的教學下,現場剪出一幅“雙馬祥云”的作品。
烏蘭圖雅說:“能夠向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并且動手剪紙,收獲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歷史記憶,剪紙藝術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非遺需要更多的人堅守陣地、傳承下去,作為草原歌者,十分愿意做內蒙古非遺的傳播者、推廣者,讓更多的非遺項目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特別是通過直播推廣引導更多的青少年接過非遺的接力棒,不能讓非遺斷檔在我們這一代。”
烏蘭圖雅表示,這次在家鄉內蒙古,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很高興向海內外網友介紹草原風情、介紹內蒙古、介紹敕勒川,“愛上內蒙古、愛上敕勒川”就應該對文化遺產有使命感,把草原上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牧勒非遺工坊”創辦者、剪紙藝術傳承人崔霞表示,建立非遺工坊和研學實踐基地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體驗中國民俗文化,實現“手工傳承”傳統非遺的目標,使廣大青少年能夠體驗精彩的非遺技藝,每年參觀、體驗者逾萬人。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