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濟南皮影,聲情并茂的山東快書,精致華麗的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簡約精美的苗族蠟染和苗繡……不久前,在山東濟南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非遺博覽會上,全國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特色表演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集中亮相,受到觀眾青睞。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為此,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22個省直部門出臺20條措施,將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全面摸清分布狀況與保護現狀,分級、分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積極培養傳承人,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不讓技藝失傳,黑陶瓦盆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馮紀臣返鄉創業,建起黑陶傳習所供參觀者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今年已經83歲,仍奮斗在傳承保護前沿,跟著孫女做直播、邀請網友參與設計,坦言“非遺傳承有年輕人接力,我也不用擔心了”。在弦歌不輟、思接千載的傳承中,傳統文化的芬芳愈加醇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濟南市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魯繡、活字印刷、草柳編、泉水豆腐等非遺文化和技藝備受歡迎,現場還有非遺傳承人的演示和講解。為了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山東將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培育一批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打造一批非遺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用時代精神激發傳統非遺新活力。
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揮獨特作用。在山東,有的地方探索“非遺+扶貧車間”模式,依托市場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非遺項目,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不少地方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開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組織展示展銷,鼓勵電商平臺推介工坊產品。一位樹皮畫非遺傳承人感慨:“從帶動幾個人到帶動幾百人,從過去幾百元到現在幾千元的收入,非遺保護傳承給大家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
著眼未來,既加強系統性保護讓非遺綻放更迷人光彩,也推進創新性發展,就能讓非遺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為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原刊于《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30日 第 05 版)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