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天柱: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本土非遺
伍麗 楊德志
“全國人民聽黨話,偉大復興政策落實千萬家。宏偉藍圖規模大,非遺文化校園傳繼播種芽。”日前,筆者一行前往天柱縣坪地鎮小學,只見百余名學生圍著一個身著侗族服飾的女子,學唱山歌。
原來,那名身著侗族服飾的女子是天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六月六歌節”傳承人楊海燕,她受到天柱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的邀請,前來教學生們唱坪地腔調的山歌。現場,歌師教得仔細,學生學得認真,不一會兒便能開口合唱了。嘹亮的歌聲響徹學校上空,久久回蕩。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我們天柱這個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文化內涵。所以我們要用心用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貴州天柱: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本土非遺,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天柱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蔣家林介紹說。
天柱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歌是天柱各地群眾舉辦歌會時最愛演唱的曲目之一。當地群眾用本土獨有的腔調編唱,語調優美,歷史悠久,在天柱縣坪地、邦洞、注溪等鄉鎮群眾中廣為傳唱。
連日來,天柱縣非遺中心邀請非遺傳承人先后走進天柱縣第一小學、坪地鎮小學等學校,將山歌、侗戲、陽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學校師生。不但有歌師教唱非遺歌曲、教授非遺技藝,還有解說員向學生們講解悠久的“非遺”文化傳說,讓孩子們陶醉在有著深厚底蘊的非遺文化中。
“剛才我跟著老師學習了民間山歌,感受到了山歌的魅力,我想要把這深厚的山歌文化繼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來感受和領略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坪地鎮小學學生楊景文說。
除了非遺進校園外,近年來,天柱縣還多次組織了非遺進鄉村、非遺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請民間的技藝傳承人、民間歌師到各個現場進行講解、傳授,真正把非遺文化融入到群眾中,樹立文化自信,并傳承下去,切實推動天柱民間、民族文化振興。
2023年,天柱縣在各學校、社區共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200余場(次)。2023年至今,共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20余場(次)。非遺文化正成為天柱文化振興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