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后,鮮見江西美食出現(xiàn)在熒屏上。江西缺美食嗎?網友紛紛說江西美食到處都有,更有網友通過網絡和微信熱轉“舌尖上的江西”,其中美食足以令你垂涎三尺。7月2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從此前公布的四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看,有51項餐飲美食項目列入其中,本報在此為你逐一列出,你看看,都吃過嗎?令人惋惜的是,江西的美食項目至今沒有進入“國字號”。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遂川狗牯腦茶、客家擂茶和婺源綠茶有望今年進入“國字號”非遺保護名錄榜單。
7月2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從此前公布的四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看,有51項餐飲美食項目列入其中,令人惋惜的是,江西的美食項目至今沒有進入“國字號”。
這些非遺美食,你吃過嗎?
從古到今,贛鄱這片“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的土地上,無處不體現(xiàn)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用智慧創(chuàng)造的食物。記者注意到,從第一批省級非遺申報開始,就不斷有美食進入保護名錄,到第四批時共有51項食品類項目進入名錄。首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榜單中51項省級非遺美食你吃過哪些?,吃的東西并不多,只有3項,分別是萍鄉(xiāng)花果、李渡燒酒和安義黃洲宗山米。
到第二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公布時,數(shù)量逐漸增多,達到8項;品種也更豐富,既有安福火腿,也有金溪藕絲糖、永新和子四珍、吉安薄酥餅等點心,還有峽江米粉、黃連麻糍等小吃,浮梁功夫紅茶、遂川狗牯腦茶也在名錄之中。
到第三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公布,食品類項目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品種,都達到了一個巔峰,共有33項食品類項目進入榜單。金溪滸灣油面、井岡翠綠茶、吉安堆花酒、鉛山河紅茶、鄱陽灌芯糖、弋陽大禾米粿、橫峰葛粉、橫峰興安酥、定南客家灰水粄、大余南安板鴨、崇義黃姜豆腐、崇義米酒、奉新釀飯坨、九江桂花茶餅、湖口豆豉、修水哨子、蓮花血鴨等。這些美食擺成一桌,足以成為“滿漢全席”。
到第四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公布時,食品類項目有所控制,僅有7項進入榜單,分別是:廬山云霧茶、九江封缸酒、井岡山紅米酒、南城麻姑酒、婺源綠茶、廣豐洋口海參餅、贛南客家擂茶。
暫無江西美食成“國字號”
說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再說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瀏覽已公布的前三批國家非遺保護名錄,食品類項目中,江西竟沒有一項進入榜單。
此外,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里大量地出現(xiàn)了,豆瓣、豆豉、腐乳、醬菜、榨菜、龍須面、貓耳朵、燒餅、月餅、羊肉泡饃、金華火腿、全聚德烤鴨、東來順涮羊肉、天福號醬肘子等名詞。
“國字號”非遺保護名錄中,見不到“贛字號”食品的名字,的確令人惋惜。但值得慶幸的是,來自省文化廳消息顯示,今年將公布的第四批國家非遺保護名錄,江西有3項食品類項目有望進入榜單,實現(xiàn)零的突破。這3項分別是:遂川狗牯腦茶、客家擂茶、婺源綠茶。
遂川狗牯腦茶和婺源綠茶不消說,已被人們所熟悉。讓我們來看看客家擂茶,這種贛南獨特的茶飲料因其歷史悠久,飲者眾,故而獨樹一幟。客家擂茶的制作工藝很是精湛,擂茶的主要原料為芝麻,再按比例配上花生、黃豆、茶葉、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鹽、薄荷,放在客家人特有的擂缽中用擂棍擂碎。擂棍也頗有講究,得用山蒼子樹干做成。因山蒼子樹味辛香,有順氣、驅寒、發(fā)散之功能,是治感冒良藥,也是擂茶的好作料,制作者就用這種特殊木杵擂茶。相信了解完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藝,你也一定想品嘗品嘗。
江西非遺美食走出去缺“一項一策”
再回到“舌尖上的中國”這一話題,當我們漫步在省城街頭能看到,不少外省美食“搶灘”在各沿街店面。從“國字號”非遺食品類項目難見江西蹤影,到江西美食“走出去”步履稍慢,其中為何?作為江西非遺保護的推動者,付安平對各地的非遺情況非常熟悉。在他看來,江西是文化大省,非遺保護項目眾多,相比其他工藝性項目,食品類項目的確“走得慢了些”。
目前,除了樟樹四特酒、李渡燒酒、吉安堆花酒等酒類,以及茶類大家比較熟悉,從菜肴或小吃來說,蓮花血鴨、安福火腿、高安腐竹、九江桂花茶餅、大余南安板鴨等,從產業(yè)的角度來說,略有一定規(guī)模,但更多的也局限于省內。
江西非遺美食如何走出去?就這一話題,付安平認為,江西美食沒有“走出去”最關鍵的原因是,這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大多不具備市場意識,加上缺乏頂層設計,導致‘走出去’的步伐偏慢。
他提出,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地政府部門“一項一策”,有針對性將各食品類非遺項目,進行文化挖掘,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時,也可以將美食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走出去”,但需要“保護為主”,不能為此失去了非遺項目本身的本真性。
文/圖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艷偉 實習生鄧淑芬 曾煜
廣西省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素有“綠城”之稱。而大家都知道,每去到一座城市肯定要品嘗過當?shù)氐拿朗程厣潘恪安惶摯诵小薄@嫌逊郏耗蠈幍睦嫌逊叟c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五色糯米飯:壯族地區(qū)獨特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糯米飯會呈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xiàn)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chuàng)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qū),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xiàn)場體驗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xiāng)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chuàng)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