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4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7]“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2020年12月,隨著“太極拳”和“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的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6][9][32][42]
中文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文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參見法律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
頒布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等
相關視頻
7.6萬播放|03:21
西溪小花籃,老底子的杭州記憶
1.2萬播放|11:20
他們家族做了100年的宮燈,現在是全中國唯一的宮燈傳承人
49.4萬播放|05:39
什么樣的瓷器能拍出2.94億的天價?
115.5萬播放|07:38
他在家蓋了23座瓷窯,蓋到傾家蕩產也不回頭
11.9萬播放|03:42
“中國一絕”的細紋刻紙,從業人員已不足20人
4.8萬播放|18:49
她用100萬根麥稈編織《清明上河圖》
37.8萬播放|04:16
周杰倫“天青色等煙雨”唱的竟不是青花瓷,而是它
138.8萬播放|03:32
太子盛一倫帶你秒懂杭州最美非遺:織錦技藝
1.4萬播放|02:39
沒想到非遺大師陳老師這么可愛,南京人都應該了解一下雨花茶
8.1萬播放|04:31
百寶嵌是什么?曾經只有權貴才能使用
快速
導航
名詞審定分類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解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日展會部分非遺代表項目申報流程保護措施非遺的意義非遺扶貧相關評論
詞語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