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
“匠心”賦能“非遺”傳承
本報記者 尹曉軍 特約通訊員 王增智
近日,走進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職教中心,操場上彩條飄揚、人頭攢動,頂碗舞、打夯歌、面塑、樹皮木塑畫等“非遺”技能項目令人目不暇接,吸引眾多師生駐足觀看。
這是該校今年舉辦的縣級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上的一幕。“把‘非遺’技能納入市級技能大賽,讓匠心遇上傳統文化,這是一種雙贏之舉,既承載了中職學生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認識,也讓學生們感悟到了中華文脈,增強了文化自信。”民樂縣職教中心副校長顏鵬說。
2010年以來,張掖市將地方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引進課堂、融入師生生活,并納入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學促傳,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常態化開展,有效增進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情感,促進了“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和發展。
山丹培黎學校教師高云琴是市級“非遺”傳承人。近年來,她通過多樣的活態傳承方式,大膽創新烙畫工藝,積極嘗試紙烙畫創作,使其煥發新生。
2015年,高云琴主持成立了“民間工藝傳承與創新工作室”。由她申報的紙烙畫開發及人才培訓項目被列為張掖市重點人才發展項目,僅工作室就培養近1000名學生,不僅學習掌握了剪紙和烙畫技術,多人獲得國家、省、市級技能大賽獎項。
目前,張掖市的7所中職學校均把“非遺”文化作為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融入專業課教學和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通過常態化的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助推鄉村振興。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的繁衍發展和歷史變遷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風習俗和傳統文化,積淀了涵蓋語言、文學、歷史、民俗、歌舞等諸多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此,該縣職教中心開設了以裕固族服飾配件、皮雕、刺繡等為主的“非遺”技藝傳承課程,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定期到校授課,并采取“工作室+項目+產品”的模式,充分發揮民俗文化模塊化教學優勢,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并肩同行,促進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此外,縣上還設有裕固族刺繡、婚俗、服飾、民歌和織褐子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通過定期舉辦各類民俗文化節會、培養工藝傳人、開發特色創意產品和“非遺”進校園常態化等方式,喚醒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生命力。
來源: 中國教育報
下一篇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文山州非遺展示《匠人匠心》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兩集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厚實的火草被,精美的水竹花傘,奇巧的文山根雕,不僅是滇東南百姓記錄生活變遷的方式,也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在言傳身教中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