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州網
春節期間,泉州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顯神通,為廣大群眾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無論是外賣隨點隨到的石花膏、土筍凍,還是泉州花燈、刻紙、梨園戲、南音、提線木偶等,記憶里的這些濃濃年味兒,都在非遺技藝中鮮活起來。
來自省外的王先生一家在中心市區中山路感受泉州花燈工藝 (陳小陽 陳英杰 攝)
臺海網2月2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鑼鼓喧天鬧新春,龍飛獅舞送祝福。春節期間,泉州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各顯神通,為廣大群眾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無論是外賣隨點隨到的石花膏、土筍凍,還是泉州花燈、刻紙、梨園戲、南音、提線木偶等,記憶里的這些濃濃年味兒,都在非遺技藝中鮮活起來。
游客在參觀掌中木偶 (圖片由市文旅局提供)
新玩法帶來新體驗
為實現公眾與非遺的“零距離”接觸,春節期間,泉州推出了多項豐富有趣的社教和文創活動,讓群眾體驗非遺玩法,與群眾產生互動,達到共建共享、寓教于樂的效果。
在中心市區金魚巷小廣場,這里有“變裝秀”。表演者一邊為前來參觀的市民盤頭,一邊介紹道:“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均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移植而來……”短短幾分鐘,一個漂亮的“簪花圍”就完成了,看著頭頂的“小花園”,體驗者卓小朋友連連稱贊,對自己的扮相十分滿意。她說:“蟳埔女的發飾很精美,這次體驗讓我更想深入了解蟳埔文化。”
據介紹,春節期間,在金魚巷非遺空間、小廣場舉行非遺進古城活動,精選非遺項目入駐金魚巷非遺空間展覽、舉辦茶文化品鑒沙龍等。春節、元宵期間,組織體驗性強、民俗關聯度高的項目在小廣場展示,供群眾體驗。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有“小百合”非遺劇場展演,非遺活態展示及精品折子戲、閩南曲藝展演,包括梨園、南音、木偶、高甲等非遺項目活態展示。
泉州海交館二樓學術報告廳有“瓷”舊迎新、“福”虎生威春節系列活動——春節習俗與刻紙體驗活動,以講座方式帶領市民了解泉州春節的特有習俗,并以刻紙的方式將“福”氣留住。通政巷24號嘉禮館有文化惠民“非遺公益性”演出。金魚巷11號(南音閣)有南音公益表演。除了線下現場的活動,泉州還組織線上活動,比如:線上花燈展、南音云展播等等。
春節期間,各縣(市、區)也紛紛舉辦非遺體驗活動,讓非遺體現價值、創造價值,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吸引更多人,并身體力行地成為非遺的弘揚者。
國家級非遺亮相春節
近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泉州共有3個項目入選,包括泉州刣獅、泉州木雕,和以永春傳統香制作技藝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藝。目前泉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到36項,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
“新晉國家級的非遺在春節期間也有相應的表演和體驗活動。”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比如泉州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畫棟,是與建筑雕刻相輔相成而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伴隨著傳統建筑的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傳播,經過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以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藝品雕刻為主的傳統木雕技藝。春節期間,泉州木雕工藝在各博物館有展示和表演。此外,大年初一至初四,清源山還有刣獅表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泉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負責人說,泉州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以建立和落實非遺名錄體系為載體,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大力推動泉州優秀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目前,泉州市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項,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非遺項目的城市。
大年初一,市民到非遺館打卡逛展。 (陳小陽 陳英杰 黃寶陽 攝)
非遺館展現傳統工藝魅力
借助多元的傳播方式,泉州非遺館扮好“文化中樞”的角色,將非遺文化與人民群眾建立多元連接,除了靜態展示外,還引入動態展演。例如參觀者不僅能看到工藝精品展示,還能現場感受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讓非遺館成為文化中樞,讓更多的人通過活動,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
該負責人介紹,各級非遺館通過舉辦體驗活動,與群眾共享非遺,體驗非遺,使“久居深閨”的非遺得以真正“活”起來。此外,泉州還將舉辦妝糕人、花燈、刻紙、南音、南少林武術、高甲戲、獅陣、提線木偶以及南音等免費非遺培訓班,讓非遺走進生活。
春節期間,泉州舉行多項非遺展示和體驗活動,這將對傳統手工藝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給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還能夠讓游客真實體驗到非遺的魅力。
泉州還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大市的優勢,合理開發利用,推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工藝美術、演藝娛樂、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傳統工藝美術產業。(記者王金植 實習生鄭欣星)
下一篇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