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1.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民間長期流傳下來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價值。正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特征,可以彌補官方歷史之類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當今世界面臨著喪失文化多樣性的嚴重威脅,要求我們要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價值中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充分重視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藏著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特質,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因此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是每一個民族肩負的重要任務,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
1.使社會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積聚成為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人類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每個人都有一個適應集體、融入社會的過程;而最好的融入社會的方法就是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掌握這個社會共同的文化。因此,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其實也就是個體學習族群獨特文化,接受、適應并在這種文化中成長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接受了族群的獨特文化,也就是對這個社會進行了價值認同,從而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達致社會和諧。這樣,作為鮮活的、多樣豐富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重要的社會認同、社會和諧的價值和作用。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某些傳統文化內容,反映和表現了民族共同心理結構、思維習慣、生活風習等內容,規范著民族的群體生活方式、思想價值取向,能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共識和認同,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甚至可以成為國家間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民族間聯系溝通的粘合劑。
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涵著大量的傳統道德資源。在當今張揚個性的社會中,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個體利益和欲望的滿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某些人惟利是圖,只為金錢和利潤服務,不講誠信、不講道德,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此需要我們倡導傳統倫理道德,鼓勵向善的個人美德,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含有大量的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擷取、展示、宣揚其中的美好向善的倫理道德資源和內容,將會極大地助益于我們當今的合諧社會的建設。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